关灯
护眼
字体:

南京大屠杀_洞富雄【完结】(81)

  的无稽之谈》。那可是一本以部分事实歪曲整体的书哟!本多胜一撰写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中提到‘砍杀百人’的军官。不过,那次所谓砍杀百人的事件本身事实上纯属子虚乌有。铃木明要证明那则报道是捏造出来的。证明到此就行了嘛!可是,我读了铃木明那本书所感受到的却是:他虽积累了极少部分资料,但把整体推到一个方向,其中尤为明显的是书名《‘南京大屠杀’的无稽之谈》。我认为,这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书名。起书名叫《砍杀百人的无稽之谈》也可以,却人不知鬼不觉地换了书名,成了《‘南京大屠杀’的无稽之谈》。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法,企图把没有砍杀百人比赛一事改写成没有南京大屠杀。”菊地昌典对《读书人周刊》的编辑也说:“我认为,从《‘南京大屠杀’的无稽之谈》这种夸张地起书名的方式中,笔者和出版社的本意已暴露无遗”(《读书人周刊》,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号)。总之,他们一针见血地说出了铃木明等人的用心。令人遗憾的是,小田实也全然偏信铃木明所说“向井少尉为何被杀”的话,断言“那所谓砍杀百人的事件事实上纯属子虚乌有”。铃木明的采访报道真有那么大的说服力吗,竟使小田实也说出那种话来,我实在感到怀疑。

  关于铃木明及其幕后人的意图,有一则刊登在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八日《读书人周刊》上的饶有兴味的消息,从中可知个中的情况。据该消息说,当时《诸君》总编辑曾谈到:“当时,新闻界对《南京大屠杀》一书议论纷纷。去过南京的人们回来都说:‘事实并非像《南京大屠杀》所说的那样。’因此,我们便试图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委,并作出了安排。”据说,在作出这种安排时,总编辑就指定仍然相识的铃木明为执笔人。

  据上述刊登的消息说,前往中国访问后回来的人们就日本流传的南京事件都说“事实并非那样”,但我认为,恰恰相反,“事实并非如上述消息所说的那样”。最为主要的是去中国旅行的日本人不可能都想弄清此事。

  然而,尽管“事实并非如上述消息所说的那样”,但《诸君》编辑部不知从何处听到“南京大屠杀实际上是‘无稽之谈’”的议论,便认为它会成为吸引人的报道,并作出安排,指定铃木明为调查该事件的执笔人。这就是《读书人周刊》刊登的消息内容。由此炮制出来的可能就是铃木明的第一稿《“南京大屠杀”的无稽之谈》。这篇文章,就其作为铃木明的作品而言,还不能说是有说服力的作品,也不是报告文学作品。

  如前所述,本·达桑在《诸君》刊登文章,对本多胜一的《中国之旅》进行了批评,一口断定“砍杀百人比赛”是由中国人臆造出来的,他的论点被本多胜一驳得体无完肤。不过,这同样也暴露了该杂志编辑非常轻率。于是,气急败坏的《诸君》编辑部企图挽回声誉,这次便怂恿铃木明出面,使之不遗余力地就“砍杀百人比赛”问题进行采访,企图证明已成为在中国传闻的“砍杀百人比赛”的根据,即《东京日日新闻》分四次刊登的报道,实际上是随军记者的虚假报道。我认为,这就是事情的经过。

  这点姑且不论。我认为,铃木明的长篇大论的采访报道抛了出来,但有关人的目的还未能达到。但不知何故,仅就“砍杀百人”这个问题,单纯地相信虚假报道论的作家和评论家却为数不少,甚至连《朝日新闻》的书评也对铃木明的有关人员不在的“调查”深信不疑,令人吃惊。

  于是乎,好几位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都对铃木明的“砍杀百人比赛虚假报道论”信以为真。不过,其中也有人再次提到这个问题,他就是平野谦。他在为《每日新闻》晚刊撰写的《昭和文学论》(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发表)中叙述如下:

  说实在的,我是在与我同在一所学校工作的阪东宏先生提醒之下,才

  看了《历史评论》昭和四十七年十一月号、昭和四十八年六月号和七月号

  上刊登的洞富雄的论文。因此,我想结合洞富雄的那篇论文,在此记下我

  的说明。

  我为铃木明的文章标题所吸引,并拟用该文作为石川达三所著《活着

  的士兵》的一份参考文献,就不知不觉地一口气读完了它。我对铃木明的

  追本溯源的能力感到钦佩,他认为所谓关于砍杀百人的新闻报道是根据传

  闻写出来的,是不确切的报道。

  我未读过《诸君》这本杂志,因而也全然不知道该杂志刊登本多胜一

  与伊赛亚·本·达桑的争论文章的过程;也全然不知道铃木明为这场争论

  所吸引,在同一期杂志上连载了查明砍杀百人事件真相的过程。我就是在

  这种情况下,偶然看了《“南京大屠杀”的无稽之谈》,并觉得该文章颇

  有说服力。

  我之所以有这种印象,并非由于铃木明的文章是第一流出版社出版的。

  只是此番看了洞富雄的严谨的论文,再次切身体会到认识事实多么不易,

  同时也不得不改变认识,觉得片面地对铃木明的文笔功力感到钦佩是何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