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_向达【完结】(62)

  关于西域诸国史料,法显、惠生而外,大率一鳞片爪。至唐玄奘法师,轻万死以涉葱河,重一言而之柰苑,请益之隙,存记风土,于是坠绪复张,考古有征。而其记龟兹之文化也,有云:③

  第77节:附表(2)

  屈支国(旧曰龟兹)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银钱小铜钱。……

  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文矣。尚拘渐教,食杂三净。……

  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损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诸僧辇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辇舆,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后宣布。会场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庭宇显敞,佛像功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博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止。国王大臣,士庶豪硕,四事供养,久而弥敬。

  是唐时龟兹佛教之盛,虽未知比之晋代佛塔庙千所者为何如,然已足以左右全国之视听矣。而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之语,尤足以见印度文化对于龟兹之影响。故自秦汉以来,龟兹文化实承印度文化之绪余,龟兹本国固无文化。则谓苏祗婆琵琶七调乃龟兹文化之产物,实未为探本之论也。

  二 隋唐龟兹乐与天竺乐之比较

  玄奘法师经行龟兹,谓其"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故吕光灭其国,乐入中国,至开皇中而其伎大盛。曹妙达诸人,新声奇变,朝改暮易,举时争相慕尚。①即至于今,姎哥偎郎,犹称甚盛。②是龟兹之音乐,历千岁而不变,几与习以俱成矣。然即就隋唐九部乐中龟兹、天竺二部考之,乐舞颇多同者。龟兹文化,汉以后始有可考,而印度四《吠陀》中即屡及乐器之名,因陀罗天且有乐队。③则论先河后海之义,固不能无因袭承藉之感。隋唐龟兹、天竺二部乐,其舞人乐器以及服饰,《隋书·音乐志》、《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唐六典》、《通典》诸书俱有纪述,今试比录如次,以资观较。

  (一)龟兹乐

  《隋书·音乐志》:龟兹者,其歌曲有《善善摩花》,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拔、贝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人。

  《旧唐书·音乐志》: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横笛一、箫一、筚篥一、毛员鼓一、都昙鼓一、答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鸡娄鼓一、铜拔一、贝一。毛员鼓今亡。

  《新唐书·礼乐志》: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拔二。舞者四人。

  《唐六典》卷十四太乐令所掌:六曰龟兹伎。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横笛、觱篥,各一,铜钹二。答腰鼓、毛员鼓、都昙鼓、羯鼓、侯提鼓、腰鼓、鸡娄鼓、贝,各一。舞四人。

  《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四方乐:龟兹乐二人(案二人应作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四人,红抹额、绯白袴、双乌皮靴。乐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横笛一、箫一、筚篥一、答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毛员鼓一(今亡)、鸡娄鼓一、铜钹二、贝一。

  (二)天竺乐

  《隋书·音乐志》:天竺者,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拔、贝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旧唐书·音乐志》:天竺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白练襦、紫绫袴、绯帔。舞二人,辫发、朝霞袈裟、行缠、碧麻鞋。袈裟,今僧衣是也。乐用铜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筚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铜拔、贝。毛员鼓、都昙鼓今亡。

  第78节:附表(3)

  《新唐书·礼乐志》: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觱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五弦、贝,皆一,铜钹二。舞者二人。

  《唐六典》卷十四太乐令所掌:四曰天竺伎。凤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铜鼓、都昙鼓、毛员鼓、各一,铜钹二,贝一。舞二人。

  《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四方乐:天竺乐乐工皂丝布幞头巾、白练襦。紫绫袴、绯帔。舞二人,辫发,朝霞袈裟,若今之僧衣也。行缠、碧麻鞋。乐用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筚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铜钹、贝。其都昙鼓今亡。

  试较上述隋唐龟兹、天竺二部乐,虽隋时龟兹部舞曲之《小天》一曲,未能必其即为天竺部舞曲之《天曲》;又唐时龟兹、天竺二部乐乐工服饰头巾同。而龟兹部抹额皮靴,不脱胡人之气,天竺部则绯帔麻鞋,已是炎徼之风。气候各别,服饰遂殊,比而观之,似难强合。然更一较二部乐器,大都相同,则不能不生同原传授之想。故愚就隋唐龟兹、天竺二部乐器比较推论,敢谓九部乐之龟兹乐,实以印度为星宿海也。考之慧皎《鸠摩罗什传》,龟兹与天竺交往之盛,可以想见。梵僧既时有将《华严》梵本至龟兹者,①而木叉毱多游学印度,且历二十余载。②文化交流,则龟兹乐之出于天竺乐,其说固不得诋为无稽矣。今更以表明二部乐器之同异如次: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