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_朱维毅【完结】(39)

  叶娃.施图尔说:“我的父亲和两个兄弟在战争一开始就加入了红军。不久德国人来到了我的家乡,我被强行抓到德国在这里的一家工厂做工。红军来了,但士兵却侮辱了我。我向一个军官哭诉说我的兄弟也在红军,但他却打了我,并且强奸了我……”

  这份报告很快被送到了苏联共青团中央,接着又在当月29日被送交苏维埃国防委员马林科夫的手上。从表面上看,契甘科夫呈交这份报告的动机非常荒唐:他不是提请苏军政治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加强对年轻士兵的教育和管束,而是想提请这两个部门“在被遣返回国的苏联公民中间更好地开展起政治思想工作”,以避免她们把对苏军的这种不满带回家乡。但是我相信,军官契甘科夫的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建议只是一种策略而已。在军队的强奸行为已得到高层默许的情况下,他可以做到的只能是以一种能使上层接受的姿态来揭示正在发生的军队罪行。他的报告并未改变事态,却为历史留下了一份证据。

  “二战”的惨痛教训迫使欧洲摆脱了“战争-结仇-再战争”的历史怪圈,但这并不说明人们会轻易忘记历史的伤痛。德国前总理科尔的夫人哈纳罗荷.科尔在战争刚结束时曾遭受过苏军大兵的强奸,那时她才12岁。我曾就此事征求过一个在柏林国家图书馆的朋友的看法。他耸耸肩说:“那不是科尔太太的耻辱,也不是德国的耻辱,而是苏联的耻辱。它不反省,最后就被自己的欠债压垮。”

  获胜武装力量的强奸行为具有最严重的犯罪后果,因为社会对这样的暴行根本无力遏制。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军人性犯罪也必然要对军队自身以及它背后的国家产生最大的形象杀伤力。苏军士兵的强奸行为加剧了整个欧洲对苏联的反感,也为战后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价值观推广构成了极大障碍。德国的女性为纳粹的罪恶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而苏军的强奸行径也使这支曾取得人类战争史中最辉煌胜利的威武之师集体蒙辱。

  军队之纵欲,归根到底还是自身的受伤最深。原因很简单:军队要捍卫的不仅有祖国的主权和领土,还有她的荣誉。一支在异性面前很容易大面积褪下裤子的军队,在残害女人的同时也在践踏着自身的尊严,并在自己国家的脸上刻下一道久难愈合的丑陋疤痕。经验表明,凡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群体强奸行为的军队,其后代无论再怎样显示军容军威,在世人心目中都很难引发“正义之师”的观感。正如“日军”一词一样,至今只要被人提起,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负面和贬义的印象。

  后记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 收藏本书 字号 -+

  后记

  中、德之间的历史积怨非浅。

  1897年,德皇威廉二世借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事件电告远东舰队:“中国人终于给了我们期待已久的理由。舰队立即驶往胶州湾,占领该处村镇,并采取严厉报复手段。”次年,德国迫使清政府签署《胶澳租借条约》,从而占据了胶州湾,并获得在山东的开矿和铁路铺设特权。

  “庚子之乱”时,德国派出的侵华远征军人数前后总计达到2万,形成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大规模的海外军事行动。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来自柏林的统帅瓦德西发动了46次对中国抵抗力量的讨伐行动,其中有德军参加的行动达35次。在中国根据《辛丑条约》必须赔偿的4亿5千万两白银中,德国获得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德国都分处对立的国际阵营。

  中、德之间之间似乎又存在着某种缘分。

  从19世纪下半叶起,积贫积弱的中国把欧洲的后起之秀德国视作富国强兵的榜样。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张之洞率先借用德国建制和德国教官来组建新式军队,李鸿章也曾选择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来加强中国的海防,并完全采用德国战舰来装备中国的北洋水师。

  1876年,清政府派遣淮军的军官到德国留学,卞长胜等7个年轻人成了中国最早的陆军留洋学生。

  在一次次探寻民族振兴的出路而又一次次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中国的一代知识精英在20世纪20年代接受了诞生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民众的命运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少有人知道,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对中国最大的境外援助竟是来自德国。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和战争的初期,世界列强对日本的侵华计划大多持观望态度。美国乐观日本与中、苏两国为敌,对中国政府提出的军援请求置之不理。苏联为免遭日、德两国东西夹击的威胁,也曾经希望日本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苏联不仅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对日出兵请求,还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同时宣告:“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并就此停止了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留德学者陈仁霞曾在研读大量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篇题为《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的博士论文。她在这篇论文中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在抗日战争的前夕和爆发后的初期,德国曾是支持中国抗日的第一国际力量。

  为了避免中苏两国出现结盟,促使日本在远东地区对苏联形成有效钳制,主导纳粹德国外交部、国防部和经济部的德国传统精英派分子曾旗帜鲜明地反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爆发3星期后,德国外交部在一则工作训令中指出:“因为日本阻碍中国之团结统一,导致了共产主义在中国之成长与蔓延,而其最后结果将驱使中国投入苏联怀抱。日本因此不能期望获得德国的支持。”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