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39年3月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一卷)_[英]阿诺德·托因比【完结】(111)

  ②同上书,第185页。

  ③《概览,1925年》,i.526注③;《概览,1934年》,第330页;《概览,1925年》,ii.83和注②;《概览,1936年》,第601—602页。墨索里尼在1934年8月18日的演说中说:“意大利的历史目标是亚洲和非洲”。

  ④《概览,1930年》,第157—168页。

  ⑥《概览,1934年》,第216—220页。

  ⑦见《概览,1930年》,第145—156页;《概览,1931年》,第324—340页;《概览,1934年》,第508—511页。

  ①见《概览,1930年》,第526—527页。

  ②同上书,第527—528页。土耳其人所预见到的可能情况是,在一场俄国同罗马尼亚的战争中,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的不参加已经损害了此项公约作为对抗大国的统一阵线的性质了。阿尔巴尼亚曾经表示过要加入的意向,因为它在1931年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摆脱了意大利的羁绊,所以不再续订1926年的条约,但是到了1934年,意大利又恢复了对它的控制,足以禁止它参加这一公约。保加利亚的不参加③

  使巴尔干协议出现了一种象小协约国255一样的纯然是反对修改和约论者的面貌,失去了它作为处于萌芽状态的巴尔干联邦的性质,而把一个处于关键地位的持不同意见的国家丢下来作为大国的立足点。然而保加利亚的孤立又①

  完全不象匈牙利那样彻底。它对南斯拉夫提出了最大的领土要求,但它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却又时坏时好,在1933年和1934年,后一种倾向竟然那么显着,致使希腊和土耳其都为之吃惊。②巴尔干协商这一结构在1934年鼓励了由维尔切夫和格奥尔基耶夫发动的保加利亚政变,他们终于取缔了“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并加强了与南斯拉夫的联系。③但博里斯于1935年又推翻了维尔切夫,这意味着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恢复友好的政策将由旁人完成,而且还涉及到其他方面。

  从1930年到1934年,意大利在东欧的势力逐步到达全盛时期,与此同时,法国和意大利两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却趋于暗淡与消沉,首先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然后是德国的复兴。这些原因产生的趋势便是多瑙河地区也和巴尔干半岛一样都在走向联合,只是不那么明显,也不那么成功。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是在多瑙河流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之间不断谋求新的经济合作,以接受当前存在的边界为基础,此种合作由于世界危机而显得更需要了。奥地利于1931年提出要同德国缔结关税同盟,以改善它的经济地位。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激烈反对,而且挫败了这一计划,其理由是关税同盟必然导致结成被禁止的政治联盟。意大利也①

  加入了法捷的反对行列,这是法国和意大利在东欧利害关系上的首次趋向一致,在此后三年中,意大利便在确立自己对奥地利的控制权。法国和捷克斯②

  洛伐克提出一个以塔迪厄为名的多瑙河国家关税优惠计划以取代奥—德关税同盟,这将加强法国在中欧的影响;但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反对下这一计划被破坏了。意大利与德国有一个共同点,即反对法国势力在东欧扩张,它与法③

  国也有一个共同点,即反对德国势力在东欧扩张。

  1933年2月,希特勒在德国登台两个星期后,各小256协约国签订了一个“组织公约”,根据这一公约,它们将原来的双边联盟条约续订为永久条约,建立了一个常设外长理事会来统一它们的外交政策。这是小协约国联合④

  一致的高潮阶段。一个月以后,墨索里尼建议由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可能被拉到俄国一边去,土耳其因此就将被迫同保加利亚和俄国作战。

  ③《概览,1934年》,第523页注②和第535—536页。

  ①关于保加利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见《和会史》,iv,444—446;《概览,1934年》,第512页。②同上书,第513—516页;参阅第352—353页;《概览,1936年》,第601页。

  ③《概览,1936年》,第531—532页;H·塞顿-沃森:《东欧》,第374页。

  ①《概览,1931年》,第36—38页,第297—323页。

  ②同上书,第243页注③和第319—320页。

  ③《概览,1932年》,第22—23页;《概览,1933年》,第205页注③;《概览,1934年》,第487—489页。

  ④《概览,1933年》,第203—205页。

  签订一项四强公约,这将以一个由大国组成的共同指导机构来正式替代法国在东欧的霸主地位,而法国在这个机构中处于少数地位,俄国则被排除在外。四强将促进和约的修改,并逐步承认德国、奥国、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在军备上可以获得平等待遇。此项计划是意大利争取威望、修改和约以及与法国争霸的政策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它受到小协约国和波兰的强烈反对,法国人则成功地删去了计划的要害部分,所以最后于1933年6月签订的四强公约已失去其最初的特点而平淡无奇了。①正如奥德关税同盟计划预示着德奥合并一样,四强公约也预示了慕尼黑协议。不过那时法国和它的盟国还有能力躲避它们所担心的威胁,而意大利却无力去改组并掌握“大国的一致”,象德国在五年后所作的那样,所以它只能退而求之于要求修改和约的东欧诸小国的联合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