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39年3月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一卷)_[英]阿诺德·托因比【完结】(163)

  1939年初,单是德国拥有的可以作战的第一线军用飞机就比英法加在一起的还多。在德国的总共大约二千四百架第一线飞机中,轰炸机差不多和战斗机同样多,而英法合计约二千架飞机中,轰炸机航空分队就没有那么引人注目。如果我们再把意大利为数不足一千架的第一线飞机同德国的第一线飞机加在一起,那末轴心国的空中联合优势就超过了英法的联合力量,比率大约是二比一不到一点。如果把拥有一千多架飞机的日本也计入轴心国阵营,轴心国的空中优势就比英法的联合力量相应地又大了一些,因此,象计算相对海军力量一样,通过对相对空军力量的计算,就看出英法联盟较之德意日联盟是处于劣势,除非即刻能使苏联或美国站到英法这一边。1939年初,消息灵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从军用飞机数目上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胜过苏联。苏联在飞机数目上的绝对比重(三千到四千架)和英法的空中力量加在396一起,会同反共产国际国家的联合空中力量恢复均势。另一方面,拥有一千五百架战斗机的美国,不论它作为英法的一个亲密军事盟国可能会多么有用,但除非它本身遭到挑衅,它是不可能被拉进这样一个同盟的。 既然反共产国际国家到了 1939 年已积聚起数量上几可与英法相匹敌的强大海军,又有一支占优势的空军——更不用说地面部队的悬殊了——英法这两个西欧国家就必定要考虑通过谈判同苏联结成联盟来改变这种危险的不利处境的可能性。苏联同西欧国家一样而不同于美国,早就很清楚它已处在受轴心国进攻的危险之中。

  英法政府对苏联政府作出建议的犹豫不决,以及它们后来为时已晚而又不热情的尝试的失败等,将另外记叙。

  在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考虑之中,三个起了阻碍作用的主要问题似乎是:(1)尤其是1937年大规模清洗武装部队以来,苏联在军事上的价值值得怀疑,(2)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同苏联交往不足取,(3)苏联本身就有“领土野心,去鼓励它的野心是不明智的。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在这个赞成或反对同苏联达成谅解的关键问题上,英法政府在制订政策的时候,曾对各强国的国内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作过任何对比考察而受其影响,虽然对于国际形势要作出现实主义的评价和处理本应当考虑到这些问题。

  事实上,苏联的情况不同于其他六个强国。那六个强国的工业实力有赖于它们的供应线以及其帝国各部分之间交通的安全,而唯有苏联对外部交通线安全的依赖程度不及对本国领土安全的依赖程度。可以表明这一点的是——虽然不能就此作出结论——它的进口额无论从总计数来看或以每百人计算都比较低。在1938—19397年,不仅苏联对外部世界的实际依赖程度很低,而且外部世界也不能把苏联看作是不可缺少的贸易范围。苏联既无强大的朋友,又成了反共产国际集团扩张主义国家敌视的焦点,看来最有可能成为这些国家的侵略的牺牲品。因为,正如日本在中国的军事胜利使日本占有更广阔的某地可以从那里出兵进犯苏联领土,同样地德国在慕尼黑的不流血胜利也打开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大门,因为德国占有慕尼黑打断了把这两个旧世界最大的大陆强国分隔开来的缓冲国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

  另一方面,对英法说来,如何保住它们的供应线和帝国交通使之不受任何干扰,乃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它们按每百人计算的进口品超过了其他任何强国,尤其是英国的贸易分布十分独特,遍布世界各大陆。确实,英法拥有高效率的海军,而且——由于它们在世界范围占有领土——它们占有海军基地的优势,可以利用这些基地保护许多大洋航线。但在1939年,在大西洋上拥有制海权已不象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那样意味着在远东海域拥有实际控制权。鉴于日本有强大的海军,在作战范围上又得到它的南太平洋基地(即它的委任统治地)的加强,英国通往大洋洲的贸易航路就特别易受攻击。因此,如果西欧国家遭到日本的攻击,它们就会发现日本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但没有迹象表明,惧怕挑起日本的攻击是英法政府对于寻求同日本深恶痛绝的苏联结成联盟一事踌躇不决的原因之一;因为——除了苏联也是英法的保守政治家们所猜疑的对象外——看来英国参谋长们正在对这样一个假设进行仔细的分析,即不但有德国和意大利的进攻,而且有日本的进攻,这无论如何都是意料之中的。

  慕尼黑以后人们最担心的不是日本,也不是意大利,而是德国。但所有这三个强国都在三十年代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步骤,单方面改变了它们领土的政治疆界,而且没有遇到过什么有效的抵抗。确实,正如戈林向一个外国外交家夸口时说的:“你只要砰地在桌上捶一拳。接着各个民主国家在国会里发表几次演说,就什么事都没有啦。”胜利是累积起来的,随着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也就愈益得寸进尺地提出更多生存空间的新要求。第一次世398界大战以后过了二十年,这个从前的战败国同意大利和日本一起,不只是准备提出修改条约和帝国主义的要求,而且准备并乐于付诸实施,这是怎么成为可能的呢?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考察德国新近获得的工业和军事实力,并与其他强国相比较。首先必须到这样的一个事实中去寻找,即德国在三十年代便把它的广泛的工业潜力日益转向生产作战武器。有两个问题需要阐明:第一,在1938—1939年前生死攸关的二十年中改变了强国相对工业实力的变化是什么;第二,这些变化如何才能解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