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战和中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七卷)_[英]阿诺德·托因比【完结】(5)

  战争开始数周以后,直接运往德国港口的货运量自然减少到了很小的数量。此后控制禁运品的主要问题,就是要防止运交毗邻的中立国家的货物再出口到德国。最初是进行有组织的拦截与货物和船证的检查,但是由此造成的盟国检查基地拥塞,中立国船期稽延,以及同中立国政府和轮船公司之间发生摩擦等情况不久也就变成很大的难题。这些困难直到同这些商行和中立国政府签订了同意遵守封锁国的要求的广泛协议之后才获得解决。这一系列复杂的谈判,就是英国政府在“假战争”期间对经济战(或许还得加上对外交战)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此外附加在主要协定上胁支付协定,也给英国财政部提供了一种将“外汇管制”应用于有关贸易方面的方法。同毗邻中立国政府签署的战时贸易协定有两个主要目的:(1 )同中立国取得合作,以控制向德国提供禁运品;(2 )对盟国同有关中立国政府之间的贸易,作出任何必要的调整。第二个目的仅仅是英国经济作故部和(法国)封锁部附带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盟国都需要从毗邻中立国取得供应品,这双方势必相互掣肘,每一方都会利用他方对供应品的兴趣作为一种讨价还价的武器。在货物通过盟国基地到达中立国的港口时,通常是可能要坚持不让他们把这些货物或同等数量的物品出口给德国。可是,若要盟国说服一个中立国政府停止将其本国产品供给德国,则是格外困难得多。中立国通常坚持它的“正常贸易”的立场,且满有道理地辩护说这是一种最为妥善的方针,借以避免人们对于非中立行为的指控及避免对它和平时期的贸易水平的干扰。按照上述原则,盟国同瑞典、挪威、丹麦、荷兰、冰岛、比利时、瑞士以及希腊达成了协议。盟国同另一些国家(诸如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西班牙),也都签署了规模较小的协定。这些协定为一场事实上打不起来的经济战——一场1914—1918 年式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欧洲大多数中立小国都保持了独立——作好了准备。后来,法国一陷落,留存下来的协定没有一个不是经过修改的,而实际上几乎没有什么协定存在了。因此这里只能指出它们的几个比较持久的特点。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大不列颠于1939 年12 月7 日与瑞典商订的那个协定。该协定自12 月20 日开始生效,28 日正式公布。1939 年12 月11 日,英国和比利时订立了一项协定,1940 年1 月26 日,同希腊签署了一项协定。但是,大多数协定都是恰恰在1940 年4 月德国发动进攻前才达成的①。直到德国战败,瑞典的协定一直是有效的,只作过一些修改以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铁矿砂始终是盟国最为关注的物资,盟国认为,对德国来说无论如何瑞典的供应品是决不可少的。存在着很多伪有效干涉的计划和希望。古瑞典铁矿砂出口价值的大约百分之七十二点六的矿砂运往德国,同时德国还从瑞典进口大量有用的铜、铁合金、木材以及木材制品。盟国掌握着某些讨价还价的武器;他们是比德国更为理想的主顾(1937 年,盟国的进口占瑞典总出口量的百分之三十二点四,相比之下,德国占百分之十五点八);盟国能控制瑞典诸如液体燃料等重要的短缺进口商品,并相信瑞典出于财政上的原因,对保持向盟国出口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瑞典在1939 年9 月13 ① 全部谈判所根据的一般指令和协定草本,载梅德利科特:《经济封锁》,第1 卷,附录一,第663—665 页。尼尔斯·厄尔维克:《成为注意中心的挪威(Nils Qrvik:Norgei Brennpunktet),系1939—1940 年挪威对外政策的官方历史,其第一卷详细论述了战时贸易和海运谈判,并刊有1940 年3 月11 日英—挪战时贸易协定全文(奥斯陆,J·培努姆,1953 年版,第353—379 页)。G·

  日明确地制定了它的政策。这就是一项俗守中立的政策。在同其他大国的经济关系方面,瑞典将对那些并不限制向它正常出口的国家保持正常的出口水平,并以出口许可证制度来保证,它对交俄国的出口量将不超过正常份额。盟国想要迫使瑞典采取更为迁就态度的希望由于下列事实而受挫:瑞典已通过储存物资作好应付危机的准备,特别是食品的储存,足以便它在十八个月或更长时间内不发生困难,而最重要的是瑞典决心要避免招惹德国进行报复或使其有理由这样做的任何事态出现。况且,盟国还需要瑞典的原料供应(如铬铁合金、木炭生铁),他们急欲同瑞典缔结一项海运协定,他们知道瑞典是没有理由担心盟国会象德国那样施加报复的。因此1939年12月7日的英瑞协定承认瑞典有权出口数量不超过1938年水平的本国产品,并不出口来自除了波罗的海以外的所有海外商品。联合王国同意输入合理数量的这类商品。英国政府获得了一项有利的海运协定,并对瑞典所表现的同情竟至保证协定无论在文字上或精神上都将得到尊重这一点感到满意。这两项基本条款——其一,应当允许中立国通过盟国管制禁运品当局进口合理数量的货物,条件是不得再出口这些货物或相等物的商品。其二,土产品的出口不得超过1938年的数量——也构成了盟国同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以及瑞士达成协议的基础。①不过还有许多修改、让步和特殊条款。盟国对各中立国政府不止一次的报复能力还记忆犹新。在战时贸易谈判结束之前,瑞典就不准备签署海运协定;荷兰实行了“反封锁”的措施,对运往联合王国的谷粉和糊精、可可脂、植物油、油菜籽以及炼乳拒绝或拖延签发出口许可证;12月,瑞士限制对法国国防所需物资的出口。同时,“加工问题”引起了巨大困难,而且成了英荷谈判中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荷兰所进口的各种原料(如橡胶、纺织品、皮革和各种金属品)都是要送往德国进行加工,然后再把制成品运回荷兰。瑞典以及别的国家也产生同样的问题。盟国之所以反对这种作法,与其说是因为德国将会占有这些原料(倘若德国真的占有了,那么今后供应就会被切断),毋宁说是因为德国将从这些交易中获得外汇。当时荷兰拥有一种有效的讨价还价武器,因为它正在给英国空军部加工100- 辛烷油;最后双方同意,为了获得这种油,必须准许荷兰的货物在德国进行一部分加工。在同丹麦的谈判当中也遇到过多少类似的互惠问题;要保持丹麦的出口,就得依赖海外供应的饲料和肥料,而英国政府却不愿看到这些进口货被用来便利丹麦对德国的出口。但是,丹麦也在向英国出口粮食,据有人指出,同样一头猪,既可以为德国生产碎肉,也可以为英国制作火腿。丹麦的煤和焦炭有百分之七十六是从英国进口的,而德国只向丹麦提供百分之十九。由于丹麦贸易是明显的出超,因此就有相当大量的英镑结余可被联合王国冻结。在战术上有利于英国的背景下,还必须安排这样一个难对付的事实,即丹麦肯定不想去激怒德国,并可能按比例减少对德英两国的出口量来应付对它阶施加的压力。尽管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讨价还价,英国政府还是觉得他们可以相信这些国家在德国的压力下会继续履行战时贸易协定。在巴尔于半岛,形势却不同了:德国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的控制力量非常强大,以致盟国的威迫利诱都动摇不了它。德国的经济不仅大部分与巴尔干各国的经济相互补充,而且它自1933年以来所实行的汇划结算政策,已使其在同这些国家物物交换中更处于① 关于同瑞士的协定,见下文,原著第209 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