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_[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完结】(80)

  有很多人知道(不是猜到,而是多少有精确的概念)苏维埃国家的基础腐烂的程度吗?尽管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农业状况依然很糟;工业设备陈旧;基础设施坍塌;我们在科学技术革命中落在了后面(只有军事工业综合体自我感觉良好);劳动的动力低下,因而劳动生产率也低下,还要加上流通中的货币量巨大,生活必需品短缺(用几十亿美元向国外购买粮食)的同时大批商品滞销。还要加上官僚机构臃肿,管理体系失控因此指挥不灵,冷漠消沉,随遇而安。可是从报告来看,生活像奥库扎瓦唱的那样是美好的。正是数量巨大的在编宣传工作者拿了钱来说服我们,要我们相信一切都好。埃列姆·克利莫夫想在他的电影《濒死》中用讽喻方式给我们敲敲警钟,因为它“诬蔑俄罗斯”而被束之高阁七年,不是诬蔑沙皇,不是诬蔑以前的制度,而是诬蔑俄罗斯。

  当时有谁敢尝试表示对民族关系的不安,为此他什么也做不成,民族问题在“各自由共和国牢不可破的联盟”里似乎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可是仔细想一想,每一个词都不准确。联盟也好,组成它的民族共和国也好,都按照自己的法则在生活,这一点它们很快就展示出来了。

  至于拥有1900万党员的党,“我们时代的智慧、荣誉和良心”呢?到处都提示我们党是这样三位一体的,看来是要我们坚信不疑,可是联盟解体时,这样的党又在哪里呢?但一切都符合逻辑,因为加入这个政治组织是为了飞黄腾达,是为了捞点好处,或者是奉了绝对指令加入的,那么这样的最终结果就理所当然了。

  当公开性启动后,许多事情都真相大白于我们,但是比我们早得多、多得多知道我们弱点的,是那些把我们称作“邪恶帝国”的人,他们奉行的是包藏祸心的原则:为了反对苏联,可以采用一切手段。

  我们在改革之前当然也见到了许多东西,但仿佛习以为常了,加上也许在经历了这么多动荡之后,现在连停滞年代也被裹上了一层令人怀念的外衣。

  但是不妨想一想,我们当时被彻底剥夺表达意见、更不用说影响局势的可能性的情景,因此出了名的“厨房”才成了公开辩论的唯一讲坛。我们当时是按照《旧约全书》的传道书在生活的:“王的话本有权力,谁敢问他说:你做什么呢?”哪里敢公开地高谈阔论!我当时是外交部部务委员,也就是似乎“能说上话的”人,在一次同上级谈公务时,而且不是谈什么原则问题,我听到他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有什么权力作判断?”

  顺便谈一下外交部的部务委员会。我不记得在1985年外交部换领导人之前,部务委员会曾决定过什么或者哪怕认真讨论过什么。有时对卖力过了头的大使提出警告,听取应召回莫斯科的大使作报告,我们在部务委员会会议上从不提出尖锐的问题,我们当然会得到领导附带的申斥或一些情报,但仅此而已。

  记得当时党的会议上谁都不会对言行严重不一感到惊讶,大家心安理得地把主要的思想家苏斯洛夫的话当耳边风,如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只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力量,苏联共产党有“科学预见未来的特殊能力”,未来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会给我们带来完全的胜利,甚至总书记列·伊·勃列日涅夫“对问题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个人贡献”,而这时勃列日涅夫已重病缠身,据说他请求让他太太平平地一走了之。日常生活和要人们想像的情景之间完全脱节,因此便产生了弥天大谎。人们没有受到真理的教育,因此始终在政治上所知甚少,千百年来得到的都是一个“安慰”,德·皮萨列夫早在19世纪就得出结论说:“我们的贫穷来自愚昧,而愚昧来自贫穷。”

  《奔向自由》 第二部分 ……这美好的三年(2)

  记得官僚机关鼓励平庸,扼杀天才,多少人不得不离开祖国,而为他们送行的是“这才是你们该走的路”的喊声,这种打击主要不是因为持有不同政见,而是因为有才能,我们通过这种做法给西方送了一笔智力大礼。

  记得当时统治国家的是些老人,这些人最后不是颟顸昏聩,就是通过哈哈镜来看许多事物。当时有一个俏皮的说法,说他们在玩“抢墙”游戏,就是这些人只向往一点:活到葬在克里姆林宫宫墙边下为止。卡·马克思教导说,如果不遏制权力,权力就会力求无限继续下去。苏联只有高层分歧才能限制权力。许多克里姆林宫学家总想破解这些内讧。这些权力渗入血液中的老人筑成的防水层像梅毒一样阻止了不止一代人上升的道路。而在下层则是地道的沼泽,到处都在腐烂。后来戈尔巴乔夫用外交辞令说:当时存在领导人的更替问题!好一个问题!他本人得以掌权的时候,连最有耐心的党员都给中央写信了,因为他们对给一个个总书记举行葬礼已经厌烦透了。当时人们苦恼地开玩笑说,人们预约在圆柱大厅举行葬礼。要有多大的自负,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终极真理多大的捍卫者自居,才会两个人、三个人来统治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其余的人往往满足于当配角。在这一小撮人中不成文的但严格遵守的游戏规则是,党内教条同近似于“黑手党”的习俗奇怪的结合。我想,要是有朝一日公开政治局会议的记录,那我们对许多事习以为常的国家也不由得会惊叹起来。但是读了已经公开的东西(在叶利钦统治的头几年有几千页档案卖给了国外,这些档案实际上对所有想看的人开放)后,我感到很不自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了保持意识形态的纯洁性,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管;而稍微重大一点的问题在小圈子里先就决定了,或者被长期搁置。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