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文魁_幸福来敲门【完结】(2044)

  徐有知一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样子:“既然如此,有兵无饷,朝廷要我们如何筹备海防,下官身为兵备道实在是无能为力。”

  林延潮闻言斥道:“盐引的事难办,那就没有别的办法开源吗?尔身为四品副使,也是方面大员了,怎可只知道向朝廷要钱,而不思别的办法?今日之事本官记下,另行向朝廷禀明!”

  徐有知闻言神色大变,欲狡辩几句,终还是顿足坐下。

  而一旁官员见此都是噤若寒蝉,方才那脸颊消瘦,言林延潮是抓权之人,更是面无血色。

  林延潮道:“求人不如求己,我看了公文,你们天津有官员提议天津濒海有得是荒芜田土。本官以为屯田之计,可收兵民两用之道。”

  “通判刘光亿,你司屯田之事,在天津屯田可有难处?”

  刘光亿从下首起身,身子有些发抖颤声道:“回禀部堂大人,下官想过对策,但怎奈天津之地虽不少都是无主之地,却都是沙碛,且盐水横溢,不筹措数万两银子修建堤堰,就不能堵截盐水,至于荒芜之地又要用数万人来开垦。此事若招募商人为之,谁能为此本大利小之事,就算土著百姓也未必肯出力啊!”

  林延潮看了刘光亿一眼点点头道:“你说得倒是有些道理,足见你用了心事。”

  对方连忙道,多谢经略大人垂怜。

  林延潮继续道:“各位可记得原先屯田御史徐有贞?他曾与我言过天津屯田之事,他说天津虽是滨海,却未必不能屯种,但需得其法。”

  “如何法之?要取闽浙滨海治地之法,说到这里,我本将信将疑,但是我方才从文移里看这仓大使陈得书,曾向朝廷建言这屯田之法与徐大人倒是有相似之处。所以我想请陈得书道一道这屯田之法。”

  听林延潮一言,但见堂上官员不由面面相觑,纷纷心道这陈得书是哪一位。

  而刘光亿则突然想起确实之前有一位官员向自己建言,效仿闽浙之法在天津治田。他看对方官衔不过是不入流的仓大使,所以想也没想的就将此丢作一旁。哪知这位官员却不依不饶向巡抚投文。

  刘光亿知道此人越级上奏后很是恼怒,寻了个差错,将此人搞得灰头土脸。

  此刻滴水檐下一名官员起身道:“下官是陈得书,这公文确实是下官所呈得。”

  林延潮道:“到堂上说话!”

  陈得书走上堂后,众官员看去但见此人样貌古怪,或可以称得上丑陋,但竟献奇谋得到了大员的赏识,看来真应了那句话人不可貌相啊!

  一旁巡抚刘东星看清此人,他忽然记起这份被自己束之高阁的投书。

  于是刘东星笑着向林延潮道:“启禀经略,此文所言的滨海屯田之事,下官深以为然,已是写了文书推荐给了户部的官员,没料到经略却先了一步,真是慧眼识珠啊!”

  听了巡抚的话,众官员心底都是呵呵两声,心想就你会说话。

  林延潮则笑着道:“本官与中丞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还要听此人怎么说。”

  陈得书道:“启禀经略,下官敢以脑袋担保,这屯田之事可以成功。没错天津是多斥卤,但因无水之故,若得水则润,只要借鉴闽浙治地之法,以海河之水灌溉,一面濒河,三面凿渠,四面筑堤,中间沟涂,条分缕析,待潮来时,渠满闸留,必可为稻田。”

  “当年经略大人知归德时,正是以此法治理贾鲁河,所以可以明白下官所言非虚。”

  此言一出,众官员们都是暗自点头,并交头接耳地打听起陈得书这个人来。如此有见识的官员,为何他们之前就没有听说过呢?

  但这时候林延潮却出声质疑道:“口说无凭,你让本经略如何信你并非信口开河?就算其法得当,但是又如何鼓励百姓?如何能让商贾出钱呢?”

  但见陈得书道:“回禀经略大人,方才刘通判言本地多是荒芜,土著不愿开垦,商人不愿出钱,此乃实情。其实我们朝廷命官都不信以闽浙滨海治田,又何况于商人百姓呢?”

  “下官曾考察过葛沽,白塘二地,都是人烟稀少的斥卤之地,近河的滋润之地倒也种了葛豆,只是所收不过一二斗,所以下官以为可以在这两地试点,只要能试种成功。商贾百姓方能始信此法可行,如此见利则自来,而不费朝廷一兵一钱也。”

  不少官员露出了深以为然之色。

  刘东星道:“启禀经略,下官以为此法可行。”

  林延潮道:“善也,那么我当奏报朝廷,对于自备工本开荒屯种的军民,都可给予永业,且免三年税赋,如此为天津粮饷所来,可利万世。”

  众官员一听一并道:“经略大人实为高见!”

  第1317章 高深莫测

  屯田,又见屯田!

  清楚林延潮履历的官员们,即知道林延潮为官以来只作一件事,那就是屯田。

  从归德同知起,林延潮就一心一意地种田,回京之后与屯田御史徐有贞走得很近,然后在京畿大力推广屯垦番薯,苞谷,到了今日林延潮作为备倭经略来到天津,第一件事也是力主于屯田。

  在此有的官员不由想到,难道事功学派就是屯田吗?说好的通商惠工在哪里?

  不过从屯田来解决军饷问题,最后解决海防空虚倒也是良法!

  正当众官员们以为林延潮只会屯田时,林延潮即道:“本官刚刚从兵部得知消息,倭寇长于短兵,所凭者惟火器。而倭国所产硫磺极多,但铅子和硝黄却是颇少。故而沿海不少民户私煎私煮硝黄,以获其利,因此任何私煎私贩硝黄者必须予以重办,并严禁出海通番!闽粤之地,本官也会奏请朝廷一并执行海禁,总而言之天津之地不许半点硝黄落入倭寇之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