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带个超市去清朝_三舍堂【完结】(266)

  皇太极改沈阳为盛京迁都北京后,清以沈阳为陪都,并于1657年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古城区设奉天府,这便是沈阳又名奉天的由来。

  奉天街是文化的遗存,是沈阳市历史变迁的见证,那么奉天省和奉天府是怎样的呢?今日的奉天街只是为了纪念吗?

  和沈阳这个城市有关的街巷我们曾经介绍过盛京路、沈阳路,其实沈阳还有一个和城市有关的大街——奉天街。其名字昭示了沈阳曾经的历史,它以沈阳曾经的地名命名,在各条古老街巷中显得十分特别。“奉天”不仅让人联想到“奉天承运”,还会联想到奉天省、奉天府以及奉系军阀等和“奉天”有关的往事。

  “奉天承运”意味着什么?

  “奉天”作为一个省、一个市、乃至一个街道的名字,应该不是偶然,它寄托了一种美好理想,即应天而生。这个气势颇为磅礴的名字不能不让人想到在影视剧中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历史上的“奉天承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奉天”即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即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这本是封建王朝皇帝绝对的君主**的托词。它是帝王诏书上的用语,秦朝起开始使用。

  《史记》记载:“秦始皇兼并天下称帝,有人进言说,黄帝土德,故地见其神即黄龙地螾;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即从天上而来降到王宫的火舌化为红色老鸦。如今的大秦正是得水德之时,当年秦文公出猎,得黑龙,正是水德之瑞兆。”

  由此看来,秦朝是靠五德运行中的水德,此为承运。而秦代以前的皇帝解释天命所归时总是用继承上天旨意,此为奉天。后来秦代之后,皇帝们便干脆二者都用,成了“奉天承运”的皇帝。

  “奉天承运”一词用在诏书上,则是从明朝开始的。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给臣子的敕命中必称“奉天承运皇帝”,后来渐渐成为皇帝敕命中的套语。

  清代俞樾的《茶香室续钞.奉天承运四字》中提到:“按此条,论奉天殿名而及之,是知‘奉天承运’四字,至今循用,实始于明初也。”

  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奉天永昌”字样;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等。

  而到了清朝,这个套语十分流行,人们所熟悉的某位宣旨者高呼此口号就是这样的。清代不仅故宫继承了明代的,而且各种体制也多有传承。诏书也一样,当然“天命”、“顺天”、“承德”的思想也一并传了下来。清朝的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

  这断句究竟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还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却要仔细思量,不过再怎么读,意思还是一样,都是皇帝为自己继位找的富丽堂皇的说辞罢了。

  在奉天街与市府大路交会处附近的一处寺庙里,有座石碑,上面镌刻着一段挥之不去的民族记忆,那就是一位抗日名将捐助重修家乡建筑的历史。

  耿凤鸣,原籍安徽省寿县耿庄子乡,生年不详,卒于据安徽省寿县《寿州志》记载:“耿凤鸣,花翎记名、总兵两江、尽先副将”。

  清朝光绪年间,耿凤鸣曾先后担任了提督军门、马步军十营统领、两江总兵等职务,并荣获朝廷“国勇巴图鲁”称号,赐戴“二品顶戴双眼花翎”。因为功勋显著,最后晋升至二品武官、御赐武官四品世袭。为表彰耿凤鸣业绩,皇上还御赐了耿凤鸣后代家谱:其子为以下排列为国、家”。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耿凤鸣便驻守盛京。甲午战争期间,耿凤鸣曾率领清军镇守营口海港,以防日军入侵。史料记载的他的事迹主要如下:

  叶志超率军分批过江,选择要地驻扎,与刘盛休、吕本元、聂士成等将领,以及奉天省所派的张锡銮、耿凤鸣等各营,分别紧紧扼住上下游各要隘,以防日军偷渡者。

  后来大军于先后至鸭绿江。驻鸭绿江北的军队,其中之一为耿凤鸣部,其余为宋庆、吕本元、孙显寅、聂桂林等所部。当天,日军从义州偷渡,并偷偷架了浮桥日晨光微露时分,炮轰清军,以掩护渡桥。诸军望风奔溃,聂士成也只好退渡。

  战事激烈之时,聂士成、吕本元等曾电报汇报:日军十分猖獗,初九四更日军来了几百人,清军夏青云早有准备,于是开战,耿凤鸣急忙带队接应,虽然清军和日军各有损伤,但终于敌人被击退。

  在抗日的战场上,清军名将左宝贵身穿黄马褂指挥战斗,在平壤之战中,左宝贵被敌人发现。在大炮轰击下,左宝贵临危不变色,依然英勇奋战,但终于不幸中弹身亡。耿凤鸣知道此消息后,立即率队赶赴战场,冒死从敌军阵地上抢回左宝贵的遗体、遗物,并且辗转运回盛京。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