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天子_名剑山庄【完结】(934)

  但是面对明军看似不动声色,实际上咄咄逼人的攻势,也先只能如同蜀国对魏国的策略一般,以攻为守。

  碍于实力,却又攻之不成,守之无力的局面。

  但是也先又不能退。

  无他,瓦刺实力本来就弱,一旦失去了这种表面上的攻势。等明军大举出塞之后,草原上各部恐怕对要转投明军了。

  如果从局外人看来,也先很多举动,前怕虎后怕狼。有些进退失据。有失水准,但是手中就这张牌,也先又能做些什么啊?

  只能想办法,投机取巧,寻找明军的破绽。

  张宗周明白也先的想法,说道:“臣明白,一定与二王爷,处理好这里的事情的。即便不能攻克,也能将明军围困着水泄不通。”

  “引明军来救。”

  也先说道:“这里的事情,交给你我也放心。”

  也先说做就做,不过数日光景,就带着大队人马,兵临松阴城下。

  只是也先一看着松阴城,就望而兴叹。

  面对明军挖掘的护城河,这座还没有修建成功的松阴城,哪里是一座城池吗,分明是一座岛屿,最窄的地方,宽得里许的护城河,也先看上去,宛如天险。

  纵然他有百万铁骑也难以飞渡。

  甚至也先派探马去海西。

  也发现海西也与之前不同了。

  虽然才短短几个月,但是海西涌进了数十万朝鲜民众,毕竟从朝鲜到海西,只需一段短短的海路,甚至不用海路都可以来到海西。

  所以从去年到现在。

  虽然这些朝鲜人对大明并非多大的忠心,但是比起大明,他们更无法融入瓦刺方面。所以在这种局面之下,他们想要保证自己的生命权,就只能靠在大明旗帜之下。

  所以朝鲜各部分散在各地屯田点,乃至在城池守城,几万明军就抽调出来。

  这样的情况下,也先想要南下海西。他手中的兵力就不够了。

  此刻,也先心中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选择,是不是甩开肇州城,将手下大军,孤注一掷,突入海西。

  这一战如果胜利,那么将明军在海西的经营全部推翻,等明军再能经营到而今这样的局面,又要数年的时间。

  瓦刺就有喘息之机了。

  但是一旦败了。

  也先今后什么也做不了了。

  也先手中的十万大军,乃是他最后的本钱。一旦这个本钱丧尽,也先他估计就要放弃漠北了,只能退到西域,天山以北。

  也就是瓦刺传染栖息地了。

  这是一场豪赌。

  进则大胜,退则大败。

  甚至将父亲脱欢一辈子的努力,也全部放弃。

  而且一场僵持的胜利,对他来说,也是失败。

  无他,瓦刺不能与大明相比。

  大明财政仅仅危机而已,而这一次出兵如果徒劳无功的话。今年冬季草原就是一个难以渡过的季节。

  到底该如何选择?

  也先正在细细的权衡。

  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

  大宁城,夜。

  草原的夏季夜晚,有无数昆虫在高低不住的鸣叫。

  好像是夏季的歌声。

  时不时有狼嚎之声,远远的传了过来。

  在草原的夜渲染出一股危险的气氛。

  天空之中,银河倒悬。虽然没有月亮,但是能见度也是很高的。远远的看见,地平线上好像有一笼白纱。

  此刻无数明军,就好像是黑暗之中鬼神一般,缓缓的靠近大宁城下。

  说实话,兀良哈三部对大宁城并不是太看重的,之前也不过是过冬的时候,才来大宁城之中。

  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大宁城即便再残破,但是城墙完整的结构还是是存在的。

  在城池之中可以躲避风雪。但是在夏季却不经常在大宁。

  只是而今他们与瓦刺的关系破裂,不敢往北方草场,所以他们都在大宁附近聚集。

  这也成为了明军的目标所在。

  朱祁镇在中枢所做的决定,不过是一个大致上的决定,真正具体决策,就要落在杨洪这里了。

  杨洪为了不让瓦刺察觉,所以一直秘密调动。

  直到五月末数万骑兵就聚集在喜峰口。

  随即杨洪轻装简从,每人带十日干粮,一声令下,大军出关。

  大军出了喜峰口之后,昼伏夜出。花了三日左右,就来到了的大宁城下。

  此刻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五万骑兵分成三路,缓缓的接近大宁城。

  而兀良哈似乎毫无觉察。

  因为明军与瓦刺的此刻在东北交锋。兀良哈自然就放松了警惕。而且草原各部在很多时候,本来就没有明军那么严谨。

  只是兀良哈毕竟不是笨蛋。

  他们是防备松懈,并不是没有一点防备。

  在靠近大宁城的时候,就被兀良哈发现了。

  一场夜战,就此展开了。

  兀良哈全盛的时候,能有七八万骑之多,但是而今却不行了。

  毕竟经过一次又一次战事,在明军与瓦刺之间的各种摩擦。兀良哈的实力衰弱了不少,但是依旧有三五万骑之多。

  此刻,明军人数较多,又以有备攻不备,兀良哈自然是承受不住了,而且更更重要的是,大宁城城门并没有关。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种田文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