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帝国无双_录事参军【完结】(701)

  是以蒲鲜阿奴才又顽抗了几天,结果,不仅仅多损失了百多名族中青壮男丁,更被齐人那可以喷发铁珠的黑铁管打的士气全无,部内怨声载道,几个大的家族家长,甚至私下议事,认为区区高丽国的封官蒲鲜阿奴甘之若饴,却莫名其妙要去绑架齐人官员和齐人作对,为本部惹来滔天大祸,许多好小伙儿白白送死,蒲鲜阿奴,实在是老糊涂了。

  部内这种议论声传到蒲鲜阿奴耳中,他再不犹豫,开寨门投降。

  其实,马枪的威慑,自然远不似作为敌人一方想的那么夸张,但和步兵作战,自然便是尽情嬉耍一般,在轻弓扈从的掩护下,可以从容上弹,巨大声响喷发的铁珠,却比弓骑吓人多了,虽然,实际要说中枪的人数,肯定不如被弓骑射中的多。

  而且,这几天马枪用的多了些,已经有两杆马枪炸膛,又有一支打火装置出了问题,不过羽林卫自然有十几枝马枪备用,出问题的马枪,便要送回青州军械场修理。

  “这便要迁徙他们吗?”折赛花看向远方龟州寨方向,正有拖家带口的一队队身影离开。

  陆宁微微颔首,这蒲鲜部,所有有战死者的家庭,都被迁徙去保州,也就是后世丹东、新义州一带,同时,会从辽东迁徙汉民来此。

  现今迁徙去内地的只是第一批蒲鲜女真,以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终究要令龟州一带,汉人占据多数。

  高丽人,同样在迁徙人口北来,但现今,其举动应该会被打断,高丽国主大臣们,肯定要判断齐人的意图,避免引起两国爆发战争。

  龟州,已经被改名乐浪,留下的蒲鲜女真,农闲之余,主要工作便是在此筑城,将来这乐浪城,将会是所设朝鲜道的治所所在。

  当然,第一批迁徙来乐浪城的,将会是千户军户,组成千人的乐浪军。

  和普通军户州兵不同,乐浪军将会全员配给铠甲,如此,足以威慑周边女真,毕竟女真部大大小小散居,部落和部落之间,很多更是互相劫掠人口的生死之敌,统一女真部的人还未出现。

  实际上,千名披甲精兵,比之数万杂军战斗力强的多,更不需要太多供养,本地产粮便完全足够。

  乐浪军统领,陆宁准备用曹光实。

  正思忖间,一匹快马飞驰而来,马上军士十几步外滚落下马,跑上两步,递上一册文书。

  陆宁翻开看了眼,笑着对折赛花道:“过几日,便回桓州,高丽使者和朴家使者,都到了桓州。”

  停留在旅顺港的高丽国主王昭的使者和朴家使者,被水军沿鸭渌江北上送到了桓州。

  看着册子中,高丽国主使者团的名单,陆宁突然微微一怔。

  高丽使团正使,是高丽大匡姜弓珍。随从名单里,有其子姜殷川,令陆宁怔住。

  姜殷川,就是姜邯赞啊,豪族衿州姜氏子弟,因为击败契丹人,被后世朝鲜誉为和李舜臣并列的三大伟人之一,韩国军舰,便有以其命名的舰船。

  姜邯赞现今应该就是个少年郎,想是随着父亲来长见识的,四五十年后,他却是左右高丽政局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契丹进攻高丽,很多大臣劝高丽国主投降,姜邯赞则力排众议,请高丽国主离开首都开城去南方避难后,他则组织军马,在契丹后方袭扰。

  最终契丹人,补给困难,加之见开城急切难下,且高丽国主已经避去了南方。

  是以契丹人撤军,然后,便是在这龟州一带,被姜邯赞伏兵击溃,当然,高丽史书上的记载,自然是大大夸张了一番。

  但不管怎么说,这姜邯赞,自然是个厉害人物。

  可现今他作为一个小毛头,随父来觐见自己?

  这可有点意思了。

  第一百三十二章 极东之地

  忽汗城,曾经是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这里正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牡丹江横贯南北,南又有称为“靺鞨池”的淡水湖泊,这片黑土地本来是渤海国的粮仓,但契丹灭了渤海后,将其都城及附近人口全部迁走,捣毁了这忽汗城。

  现今,在忽汗城旧址,工匠劳役,呼喝着号子,砌石夯土,一截截城墙,又渐渐重现。

  此处,便是齐天子第六处皇庄——敦化卫,靺鞨池,被更名为敦化湖。

  辽东道之东北这敦化卫的所在,本地附近有蒲卢毛朵部诸多部落,南边有着长白山女真诸部,远东有东海女真各部,北方又有越里吉五国,现今直接设流官治理的行省(道)自然不现实,是以,这忽汗城,才设敦化卫,以皇庄的形式管理本卫,同时,也慢慢影响及管理周边诸族。

  敦化卫的移民也陆陆续续迁来,汉户、奚户、渤海靺鞨户、回跋女真部、乙典女真部等都有。

  总计大概会迁来五千户民,同时,已经征募各部勇壮三千,编为“敦化军”。

  回跋女真各部和乙典女真各部都是熟女真,也就是已经归附契丹受契丹管理的女真部落,通州被大齐占据后,乙典各部和回跋各部也归附了大齐,实际上,齐人驱逐通州耶律罨撒葛残部时,乙典女真和回跋女真便已经倒戈,帮助齐人和契丹作战。

  陆宁同时下旨,取消了“女真”这一称呼,原本的女真诸部,都用本部命名。

  实际上,这所谓的女真各部,本来就不是一个族群。

  便是单独的如东海女真、长白山女真,其各个部落也根本不是一个族群,比如东海女真,按生活方式都可以分为三种,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生活在乌苏里江附近草场的;生活在海畔以渔业为生的;各种信仰风俗都不同,更莫说,每种生活方式,又有许多小部落互相争斗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录事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