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不良人(上)_庚新【完结】(770)

  “你们这么看我干嘛?我的战略意图已经说了,其中具体许多细节,还要反复揣摩。

  先让士卒们体整一天,养精蓄锐。

  作战时三队唐军轮换出去,不可全派出去,要预留一支在身边。

  好了,晚上再继续讨论,先去做饭去,饿了。”

  苏大为说完,把娄师德他们全都赶去执行命令,又把安文生叫到一块,单独谈了半天。

  然后,他便带着聂苏巡视部落的环境,命令规整唐军的营盘。

  任何计划都是有风险的,所以他才会在派出两队人之后,还留一队人守着辎重,便是预防不测。

  就算是今天没有危险,明天开始的攻略计划,也一样会遭到极大的挑战。

  这其中若是有一个环节不对,可能就会令突厥人醒悟过来,招致雷霆般的报复。

  但苏大为却选择了这样的作战方式。

  虽然险,可一旦成功,收益也是巨大的。

  若只想着安全,低调,那么找个水源地,像老鼠一样蛰伏下来,派少量斥候昼伏夜出,四面打探情况。

  不是不可以。

  只是,那样一下,收获也必然少得可怜。

  那样有什么意义?

  出征前,程知节已经跟他交待得很清楚了,就是要立功,立下足够大的军功。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至于早上那种看似“仁慈”的动作,固然跟苏大为心里还保留有后世人的一丝良善有关,但良善只是表面,更深层次的缘由,却是任何人也猜不到的。

  苏大为记得,按历史,第一次唐军在大总管程知节的带领下,征西突厥并不成功。

  因为副总管王文度的掣肘,唐军在关键时刻逗留不前,错失战机。

  据传王文度矫诏说自己有李治秘旨,是李治的心腹。

  后来又在王文度的鼓动下,对投降过来的部落大加屠戳,劫掠部落财货以自肥。

  事后,回到长安,王文度和程知节都因此受到弹劾。

  两人职务俱被一捋到底。

  但是随后的事就令人玩味了。

  王文度没多久就被起复,并且参与到随后大唐征高句丽的战争中,此后甚至在大唐征服百济后,做了第一任熊津都护府大都护。

  第一次征西军中,苏定方第二年在李治命令下,再征西突厥,并且一战成功,彻底摧毁了阿史那贺鲁的军事力量。

  从此,西突厥被扫入历史尘埃里。

  至于第一次征西的大总管程知节,再无人过问。

  数年后,程知节郁郁而终。

  你品,你仔细品。

  第八十八章 上善若水

  据后来的一些信息来推测。

  这其实是李治和王文度联手对程知节做了个局。

  程知节确实有拥立之功,在李治初掌大权时,兢兢业业,不眠不休替李治守住门户。

  但,他毕竟是太宗老臣。

  最要命的是,程知节乃山东望族。

  对于这些执掌了朝廷命脉的关陇贵族和山东望族,李治一个都不信。

  此次废王立武,顺带废了萧淑妃,两家身后的亲族全部一扫而空,扶立寒门,大力推行科举,信号已经极其明显了。

  只是身在局里,程知节还没有料到,情况已经恶劣到了这种程度。

  纵兵劫掠?

  这是一个极好的借口。

  当初大唐军神李靖在灭掉东突厥后,也是被人如此弹劾。

  这种事情,堪称大唐版的“莫须有”。

  你倒是找一个打了胜仗,不顺手摸点好处的军队来。

  不存在的。

  再好的军纪,你管得了府兵,你还能管住胡人仆从兵不成?

  那些仆从的胡人军队,个个都跟饿狼似的,如果不是有大唐府兵弹压,他们能敲骨吸髓,刮地三尺。

  无论是唐军,还是胡人仆从,作战胜利,搜刮财物,是默许的潜规则。

  大唐天子,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就看人家想不想治你了。

  想治你,便是罪。

  不想治,便是大胜。

  人嘴两片皮,怎么说都有道理。

  苏大为之前在第一个部落,为何当时不让唐军屠杀干净?

  一是无罪而诛,不符合他心中旧有的观念。

  二是,如果他今天下这个令全杀了,它日如果有人要整治他,一翻旧账,这便是妥妥的把柄。

  你说你是为了作战,证据呢?

  我这可是找到当时的唐军士卒,证明当时这群胡人已以投降了的。

  你杀降!

  弹劾!

  到时怎么办?

  好,现在苏大为未雨绸缪,先把漏洞补上。

  你看,我们是不杀降的,还留了羊和马给他们,并且他们也答应不泄露我军行踪。

  但我是主将,我得替全军上下负责,为了以防万一,留了点斥候附近蹲着。

  结果你猜怎么着。

  这个部落转身就把我们卖了,派出使者去给突厥人报信了,我这可是有人证的。

  他们背叛我大唐,不严厉惩罚,来个杀鸡骇猴,说不过去吧?

  唐军军情紧急,总不能跟胡人一个个讲佛法感化。

  那么对不起,背叛大唐要付出代价,所以我们把这些反覆无常的胡人部落灭了,总共也就几百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