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不良人(下)_庚新【完结】(193)

  于公,为了查高阳公主的案子。

  于私,解决李义府,是为了苏大为自身的安全。

  既然李义府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暗中对付苏大为。

  没理由一直挨打不还手。

  苏大为是战场厮杀出来的,并不因为对方是中书令,就有顾忌。

  当年面对权势滔天的长孙无忌,他都没怕过。

  何况如今的李义府。

  沉默中,苏大为提起毛笔,又放下。

  他本意是今天入宫时,向李治请旨,让都察寺去李义府府上,暗中查证。

  但被意外给打断了。

  苏大为此时在桌案前,想的就是这件事。

  沉思再三,他心中有了决断。

  抬起头,扬声道:“魏破延何在?”

  “属下在。”

  公廨中,灯火微微一闪,光线暗了一瞬。

  待灯火复明。

  在苏大为下首,不知何时站了一位一身黑袍的男子。

  他的面容沉浸在灯影中,看不分明。

  正是天字组异人,魏破延。

  上次去盯韩国夫人武顺府上时,苏大为曾亲眼见过此人。

  后来感觉办事不错,便留在身边听用。

  “带几个得力的人手,随我出去一趟。”

  “是。”

  魏破延并不多话,低头应了一声,身形一闪,消失不见。

  在过去,都察寺虽有监察百官的权力,但一般对中下层官员,有查案需要时,才会实行监察。

  像对中书令这样的宰相高位,则从未有过。

  这也是苏大为想要告诉李治,并请旨的原因。

  监察宰相,是犯忌讳的,若没有天子许可,就算事成,也是做错了。

  但,苏大为思索了许久,还是决定,先斩后奏。

  只因为他想明白了另外一件事。

  李义府的提案,李治现在是知道,知道以后,他会如何想?

  以李治的角度,多半是认可的。

  那今天去见李治时,他为何没有提及此事?

  不,或许并不是没有提。

  李治给出暗示了。

  那个献上酿酒配方的事。

  表面看,只是李治随口一说。

  但如果想深一层,会不会是李治的暗示呢?

  酿酒配方,臣子都主动献上。

  现在都察寺权力过大,臣子是否应该主动提出拆分,替天子分忧呢?

  这些,并不是苏大为胡乱猜测。

  因为宫中之事,李义府面见李治,所说的那些话,若没有李治点头,就算是都察寺,也没那么容易知道。

  毕竟犯忌讳。

  也就是说,今天李博带回的这些话,这些信息。

  基本可以判定,是李治想用这种方式,委婉的告知苏大为。

  再结合不久前,紫宸殿上,李治让苏大为陪酒时说的话,发生的事。

  基本八九不离十。

  臣子酿酒的配方尚能主动献上。

  那么对于天子赐予的权柄,岂能不主动交还?

  这,恐怕才是李治真正的用意,用潜台词。

  想明白这些,苏大为就知道,自己不能等了。

  再等下去,只有必定的结果。

  这个局,李义府的阳谋,已经通过李治,落到自己头上。

  现在的局面,看似平静,内里无比凶险。

  唯一破局的机会,只在李义府身上。

  若此人真的与巫蛊有关,那么关于他的一切提案,哪怕是对李治有利,都会被暂时搁置。

  所以,必得扳倒李义府。

  才能谈以后。

  哪怕这对苏大为和都察寺来说,只是延缓最终结局。

  不会根本性解决,都察寺权力膨胀太快,李治对其生出的警惕,这个天然难以调和的矛盾。

  但至少拖久一点,能多给苏大为一点时间,去做准备。

  至少布局擦屁股,谋后路的时间要有。

  ……

  夜色深沉。

  无风也无月。

  中书令李义府的府邸前。

  苏大为的身形出现在墙边的阴暗中。

  在他身边的,有魏破延等,共三名天字组的异人。

  从左往右,当先一人是魏破延。

  他的身形瘦长,全身笼罩在黑袍中,无论任何时候,给人的感觉都只有阴沉,阴郁。

  像是终年化不开的幽暗。

  第二位,则是一名朱衣女子。

  她的发饰特异,面上覆着黑纱。

  身形妖娆有致,是那种让人一眼便是忘不了的女子。

  如果美色是一种武器。

  那她的武器,尚封藏在鞘中,便已经令人感到咄咄逼人的锋芒。

  此女名碧姬丝。

  据她自述,来自西域吐火罗,祖上是波斯血统。

  因为太过美艳,即使面上覆着纱巾,身上有衣物阻挡,仍会让人沉迷其中,而忽视她的危险。

  第三名天字组异人,名叫黄肠。

  是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

  他一身褐衣,头上发束随意的挽着一个拳头大的发髻。

  用一根铜簪斜着穿过。

  面容像是病态,透着腊黄色。

  他的唇极薄,像是抿起的两片柳叶。

  带着煞气的双眉下,一双黄澄澄的眸子里,透着某种危险的信号。

  此人全身上下,都极简单,朴素,身无长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