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不良人(下)_庚新【完结】(212)

  这就是李治的答案。

  熊津都督刘仁轨说士兵疲惫了,奖赏也不到位,征役劳苦,而且朝廷说好可以回国的日期,一拖再拖。

  朝廷无信义,将士们思归。

  再这么下去,战斗力可就保不住了啊。

  李治很干脆,回,都回来。

  朕派刘仁愿去接替你。

  至于所说的封赏……

  呵呵。

  李治的回应,虽然解决一部份问题,但肯定没解决驻守百济那些将士所有的问题。

  甚至是回避了一些问题。

  派刘仁愿去接手,也不过是重复刘仁轨所遇到的局面。

  而且从心里说,刘仁愿虽然不错,但能力比刘仁轨还要略逊一筹,换他去,还能否稳住局面,还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苏大为在一旁,欲言又止。

  沉吟犹豫再三,眼看着李治身边有书记官和起居郎开始记录,还有太监开始写旨,终于忍不住,上前半步,扬声道:“陛下,臣有事请奏。”

  沙沙……

  毛笔书写的蚕音,微微一顿。

  殿上所有的声音,仿佛安静了一瞬。

  隐隐有数名官员向苏大为这边投来质疑的目光。

  还有高坐在殿上的李治,阴沉的目光看向苏大为。

  那眼神里,明显透着不悦。

  苏大为低头垂首,心中既有自己一时冲动的忐忑,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如果仅为自保,那他不开口对自己最有利。

  但他非无情之人,刘仁轨和百济上的诸将士,皆与他有袍泽之情。

  如今李治调他们回来容易,但付出的血汗怎么计算?

  为国家流血流泪,安能不以重赏?

  朝廷无信,今后如何再说动大唐将士们戳力向前,去替天可汗开疆拓土。

  有些话,做猾贼的官僚,可以闭嘴。

  但有信义,有热血的人,绝对无法坐视不理。

  苏大为自认,自己心里的热血,仍未变凉。

  所有的冷静,沉稳,那只是经历带给他的成熟,并不代表他的灵魂也沉寂了。

  方才有些冲动了。

  但他并不后悔。

  沉默的等待,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终于,李治开口:“你想说什么?”

  几乎凝固的气氛这才微微缓和一些。

  苏大为叉手道:“臣之前曾任熊津都督,熟知辽东的事,所以……”

  李治的目光变冷:“诸重臣在此,岂有你插话的道理?”

  这是实话。

  苏大为虽然是正四品下的爵,但实权远远不够份量。

  在这种朝议级别的奏对上,他只能算是小字辈,按礼仪,只能带着耳朵听。

  在李治没有发话前,妄自开口,便有不敬的嫌疑。

  何况李治明显是不想议这个话题。

  殿中,郝处俊轻咳了一声:“陛下息怒,苏少卿久在军中,而且之前便在百济,颇有功劳,他既然在,问问他的意见,似无不可。”

  说话的同时,郝处俊向苏大为的方向,瞥了一眼。

  那一眼的情绪,让苏大为看懂了。

  那是一种“投桃报礼”的意味。

  上次你帮我对付了李义府,这次老夫替你说句话,人情还了,算是两清了。

  郝处俊即将接任东台侍中,成为新的“左相”。

  他的话,李治还是有些在意。

  沉默了片刻后,李治道:“说吧,朕听着。”

  这话里,还有些不悦的情绪。

  苏大为心知肚明,府兵现今问题的根子在哪里。

  明显是李治在回避,不想提。

  但话已经提起,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苏大为再次施礼,硬着头皮道:“谢陛下,去岁从辽东回长安,有些话就一直在臣心中,不吐不快……”

  殿上所有大臣,包括太监宫女,乃至大唐皇帝李治的目光,一齐落在走出班列,站在殿下的苏大为身上。

  只听他的声音在延英殿袅袅回荡。

  “臣年轻学浅,见识不如诸卿,所以有些问题,一直想不明白……”

  苏大为抬头,从他那张年轻但刚毅的脸上,一双漆黑的眼睛,灿若星辰。

  “臣不明白,为何朝廷不能建信于府兵,为何不能重赏那些立功的将士,为何不能像在太宗朝时一样,对为国捐躯的兵卒予以抚恤和纪念,为何不能赐将士们以荣誉,赐有功将领以土地?

  还有废除马政,不多提拔年轻将领,还……”

  “够了!”

  李治猛地一声喝,声音在殿中震荡。

  所有人心头一跳。

  尔后听到李治撕心裂肺的咳喘声。

  “陛下,臣有罪!请陛下保重身体。”

  苏大为吓了一跳,忙单膝下跪请罪。

  他真怕李治被自己气得爆血管了,来个脑溢血。

  眼瞅着李治整张胖脸都涨成了紫红色,近乎猪肝色。

  那是一种病态的颜色。

  殿中群臣,以郝处俊和许敬宗为首,忙齐声向李治鞠躬道:“望陛下保重龙体。”

  殿上一群太监和侍从,好一番忙碌,给李治奉上参茶,又是抚胸顺气,好不容易让李治平服了怒火。

  脸色渐渐褪去潮红,恢复了正常。

  李治喘息着,挥手将身边的太监赶开一些。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