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平天国史_罗玺纲【完结】(125)

  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当中,童子兵曾经建立了许多辉煌的战绩,如壬子二年十二月,用地雷阵破武昌文昌门城墙根,就由五十名童子兵做先锋,首先冲锋登城,把搶缺口的清兵打败,大军继进,遂克武昌〔一〕。如壬戌十二年三月,江苏嘉定撤退之役,奉命死守城内掩护撤退的忠勇小队一百三十人,大多数是少年兵和童子兵。他们在英,法侵略联军攻城大炮猛烈轰击之下,扼守敌人攻击最猛烈的南门。他们每个人拿着一杆鸟枪,冒着侵略军射过来的可以炸毁一大片城墙的大炮弹,一直冲到前面,用这种笨劣的武器对着敌人开火。其中有三个最小的童子,因为人小達不到枪眼,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侵略军的三十二磅炮弹打开一个洞口,以便利用这个洞口射击。他们为了避免敌人的来福枪,从不利用同一洞口射击两次。他们架在城堡上的三门中国两磅炮始终向着敌人开火,直到敌人的猛烈炮火轰毁了城墙,把这些炮手埋在瓦砾下面,才使这三门小炮沉默下去。这支英雄的小队被敌人排山倒海地冲了进来,他们退到北门,这是守城军撤退的地点。他们在这里勇敢地■击故人,掩护自己部队的撤退,浴血死战到最后一人,光荣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一〕。又如癸开十三年正月江苏太倉大败奥伦(Holland)之后,三月太倉在撤退前重创戈登之役,在守军四千多人中,也有许多童子兵,他们在敌人枪林弹雨之中,勇敢地衝到缺口,用一堆堆的擂石来投掷敌人,把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打退,终使敌人受到重大的伤亡〔二〕。这几役童子兵的战绩,更是使人驚欢不置。

  因此,清朝统治者就把太平天国的童子军看做他们的「心腹之大患」〔三〕。清朝统治者的预料倒是不错的,太平天国里面许多著名的少年英雄们,如英王陈玉成、首王范汝增这班人,他们都是从儿童的时候就参加革命,在军中锻炼出来的。

  五 兵源

  金田起义,全家参加革命,除老年和幼童外,人人都是战士。到癸好三年二月克复南京,就推行普遍兵制。其后因战时在新克复地方施行此制有不便,暂时改行募兵制〔一〕。太平天国须要大量的兵源,在克复新地区后,经常举行招兵〔二〕。招兵的人员持有「奉命招兵」大旗,分到各乡镇去召募〔三〕。人民应募的好似流水一般奔赴〔四〕。丙辰六年在江西抚州,就招得志愿兵至四万人〔五〕。

  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当中,人民踊跃投军,大力支持太平天国。尤其是当石达开走上分裂路线,把精兵都带走之后,使太平天国陷到危殆的境地,当时安徽人民就成十万人起来投军,增加兵员,补充实力,挽救了危殆的局面。

  关于太平天国招兵事,时人有一首诗詠道:「白旗下乡招投军,市井游手词色欣,新兵入城老兵喜,营中别有相见礼,尊者为兄卑为弟,不问亲戚俱一体」〔一〕。这一首诗,道出了当时人民踊跃投军与新兵入营后军中一片欢融的情况。

  六

  徽帜

  太平天国起义,与创立兵制同时,旗帜尺寸颜色也分别等级。其后号衣、号帽、腰牌等制度都次第建立。这些制度,对作战都发挥了大作用。以旗帜而论,每一军,军帅旗一面,师帅旗五面,旅帅旗二十五面,卒长旗一百二十五面,两司马旗五百面,共计大小黄旗多至六百五十六面。呤唎论述太平军中的旗手说:「两司马以上军官各有特定旗号,旗式大小视官级之高下。……军中执掌旗帜的旗手颇多,都由精壮忠勇的人充任。重要统帅的旗手和高级军官的官级同等,他们在军中所处的地位极为光荣。有些旗手是我生平所见到的最勇敢的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执掌旗帜走在前面引导大军作战」〔二〕。由于太平军的旗帜作为指挥军队的号令,所以从最低级的统率二十五人的军官两司马起都有一面旗帜。由于旗手的任务是执掌旗帜走在前面引导大军作战,所以旗手都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在军中所处的地位极为光荣,那些执掌将帅大旗的旗手就和高级军官有同等的地位。敌人论到太平天国军队作战的英勇,说是「如墙而进」〔一〕,就是由于执掌旗帜的旗手勇往直前引导大军作战,一个接着一个,一排接着一排,坚固得好似墙壁一样向前进。所以每逢野战,都是「黄旗遍野」〔二〕,到攻克敌人城池的时候,城头上就「有无数黄旗分门站立」〔三〕。太平军旗帜作用的重大如此。兹将太平天国前期所定的旗帜制度,以及军中号衣、号帽、腰牌等分别记述。

  甲

  旗帜

  初刻本太平军目一册首载旗的尖方式样,长阔尺寸,但不及边色。那时候还未封燕王、豫王及各侯爵,东王旗长阔止九尺,并定日干侍卫旗七尺、节气侍卫旗六尺五寸各制。及定都天京,以侍卫归入同职官,裁其旗制,增封王侯,送加至东王旗九尺五寸而止。字分红黑,边分各色,制度愈密〔一〕。

  乙

  号衣

  军中号衣都半臂式,如同背心的形式。天王御林军,金黄背心没有边。东王统下黄背心绿边。西王统下黄背心白边。南王统下黄背心红边。北王统下黄背心黑边。翼王统下黄背心蓝边。燕王、豫王统下黄背心水红边。侯至指挥统下也是黄背心水红边。将军至监军统下红背心黄边。军帅至两司马统下都是红背心绿边。前后各缀长五寸、阔五寸黄布一方,或写或刷印。初时前写「太平」二字,后写「第几军圣兵」几字或「某衙听使」几字。到建都天京后,改用宋体字镂板,浓墨刷印于号衣前后,不复另缀黄布〔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