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平天国史_罗玺纲【完结】(234)

  这一道檄文,痛斥清朝政府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指出满洲贵族奴役中国人民,从剃发、易服等人身侮辱,到政治上和经济上「富儿当权」、「剥民脂膏」种种压迫剥削,造成「饿莩流离,暴露如莽」的人间地狱,表达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一致性,宣扬了吊民伐罪的正义性。檄文提出革命目的,在於推翻残暴的清朝政府,「同享太平之乐」。檄文一再申述革命的政策,号召中国人民「各各起义,大振旌旗」;责备奴事清朝的士大夫,叫他们变计来归;策动反革命军队弃暗投明,立功受赏。檄文最后宣告「中国有复兴之理」,清朝「有必灭之徵」,申述了革命必胜的信心。这道檄文,成为一面号召全国人民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旗帜,成千百万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参加了革命,各地各族也纷纷起义响应。五月,克道州。清总兵和春、守备张国梁率军来攻,秀清亲率将士与占於南乡。这一场大战,秀清「战妖损破颈跌横」①,挫败了敌人的攻势。旋进军长沙,出洞庭湖,攻克武昌、汉阳。癸好三年正月,大军下江南。二月初二日,就进抵南京。初十日,太平天国又以秀清和萧朝贵名义颁布一道四民各安常业诰谕①。在这道布告中,再次声讨清朝政府「暴虐我黎庶,残害我生灵;肆铜臭之薰天,令斯文以扫地。农工作苦,岁受其殃;商贾通往,关徵其税。四海伤心,中原怒目」的罪行。接着宣布「自广西起义以来,所到之处,抗王师者前徒倒投顺之戈,凛天威者闻风丧妖人之胆」的革命声威,与「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犹解倒悬」的解放业迹。最后切望人民,「当旅市之不惊,念其苏之有望」,各宜安居乐业,「以受天福」。十四日,遂克南京。

  三

  杨秀清在革命实践中积聚有丰富的经验,但历史的经验教训范围更为广博,他却缺乏历史智识。因此,他在建都问题和北伐用兵上,都由於不知历史的经验教训,而犯下了两大错误,给太平天国革命带来极大的损失,已详论於序论中。

  杨秀清是个具有非常的行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人,他又是个雷厉风行的铁腕人物。他任太平天国正军师,总理军国,出现了一个在农民起义史上未有的高度集中的权力,就是在中国史上也少见有如此高度中央集权。在军事上,一纸令下,全国兵将星驰电集,赴汤蹈火,如身使臂,臂使指。在政治上,「即末秩微员,升降必由天廷转奏,片文双字,刊刻必自京内颁行」①,所有全国大大小小的政务全部集权到中央政府。在维持秩序与执行纪律上,「一切人等,无有例外,各有派定的岗位与职责,而全体动作各按轨道,循规蹈距,如同钟表的机件」②。只有在这样的权力树立以后,富有自发性和涣散性的农民的力量才能结聚起来,消灭分散主义和无纪律状态,而得运用全力去推翻地主阶级。也只有在这样的权力树立以后,才造成太平天国前期巩固如磐石的政权,比天朗气清的澄空还要清明的政治。

  当进入南京之初,杨秀清就首先整顿营规,立法安民。凡新克复地方,安民严令一出,何官何兵无令敢入民房的斩不赦,左脚踏入民家门口的即斩左脚,右脚踏入民家门口的即斩右脚,法立令行,严严整整①,真正做到了他向人民保证过的「圣兵不犯秋毫」②的严明纪律。他爱护人民,向官兵教育爱民的道理,要他们关心广大人民的疾苦,要「有衣同衣,有食同食」③。故民心悦服,到处战胜攻取。

  秀清爱护兵士,他给军队颁布一种体惜号令④,教导「凡为佐将者,当知爱惜兵士」。规定行军时,官员马匹都给伤员骑,如马匹不够,由兵士抬负而行,总要个个保齐。到指定营盘时,令拯危官员每逢礼拜日将伤员医疗情况报明,宰夫官三日两日按名给肉,以资调养,掌医、内医格外小心医治,佐将当公事稍暇,必须亲到功臣衙看视。有亲属的伤员,看远近情况,酌量令其亲属前来照料,没有亲属的,由本营兄弟小心提理。至於对巡更把卡兵士的体惜,又规定:「若遇天寒雨雪之夜,尤当加以体恤,若见其衣裳单少,或被褥不敷,即当传令各官,如有多馀,即当挪出,分散兵士。倘各官亦无多袍裳,即令各官夜间将皮袍裳与把卡兵士穿著,日间令其缴还,如此一转移间,兵士更当格外感激矣」。秀清爱护兵士,开心到这种地步,就更加激发他们的门志,以战胜敌人。

  秀清对群众很谦虚。当攻克南京时,他正在考虑建都大计,驾他座船的蒋老水手,向他当面提出反对去取河南为都而主张在南京建都的主张。他虚心倾听了并且采纳蒋老水手的意见。虽然他这个决定是大错的,但是,却典型地说明他对群众的谦虚态度和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到建都天京后,丞相不识字的每人禀事,都带书手入读禀奏。他十分谦虚地对那些书手说:「我五岁死了父亲,由国伯养大,家穷失学,不识字,兄弟莫笑,但慢慢地读给我听,我自懂得」①。他给群众的形像,就是这样的诚恳,这样的朴素。他谦虚对待群众,虚心倾听群众意见,也教官员们学他的榜样,他曾经面教各官说:「尔等为官者,凡遇下官有事到案敬禀,或是或非,且随他直禀明白,切不可半途之中,见他有不合之处,即大声骂他,致他心无定见,常多惊恐。即有错处,也须待他说完,悠然教导,否则恐他自后即有合理的地方,也不敢来禀」〔一〕。他这样地重视群众主动性和智慧的发扬,就鼓励群众开心革命事业,乐於提出意见,因而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太平天国革命史中,曾经出现了许多创造性的新事物,就是跟领导者这种谦虚的作风有关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