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疆故事_王有才【完结】(42)

  在中越边境“10.19”出击作战中陶克叶担任右翼突击群2瓦报务员。战斗准备阶段,他两次随侦察组抵前沿侦察,圆满完成通信保障任务。发起冲锋前,陶克叶掏出衣兜里仅有的7元5角3分钱对班长说:“回去后请把这点党费交给指导员,以后的党费,我母亲会安排的!”他又紧握班长的手说:“如果我这次回不来,打完仗后,请你一定去宁夏看一下我的妈妈!……”。

  下午一点半,总攻开始,陶克叶紧随突击群长狄国平向敌阵地冲去,及时准确传达各种战斗命令,保证了与团指挥所的联络。突然,敌屯兵洞内钻出5名敌军,他们以密集的火力企图阻止我突击队前进。陶克叶一看,急忙示意身边的另一名突击队员,左右交叉射击,消灭了5名敌军。经过35分钟的激战,全歼某高地守敌。在突击队撤离时,不甘失败的敌人,调集炮火和高射机枪,疯狂射击,副班长尚武斌被敌炮弹片击中颓然倒下,突击群长狄国平急着要冲上去救援。陶克叶没等狄国平迈出第二步,便将电台往狄国平怀里一塞,冒着炮火冲上山去,将尚武斌背下阵地。陶克叶还没有喘过气来,又发现通信员赵恩华也负伤倒在山腰上,身上还背着一架电台。他又奋不顾身的向山上冲去,借助弹坑的掩护,他到了身受重伤已昏迷的赵恩华身边,经过简单包扎后,背起来迅速向山下撤去。此刻,一发炮弹在他前方不远处爆炸了,弹片嵌入他的腹部。他忍着疼痛,背着赵恩华继续往下撤。没跑几步,左腿被敌人的高射机枪打中,“扑通”一下倒在地上。他迅速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包住伤口,爬在地上,把赵恩华驮在自己背上,两手抓着草丛和泥土,一点一点地往前爬,身后留下了一条100多米的“血路”。当他爬到一片乱石堆边时,敌人又一发炮弹打来,他用身躯护住了赵恩华,但自己的头颅被两块弹片击中,当场壮烈牺牲。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为祖国献出了年仅20岁的宝贵生命。

  战斗结束后,他生前所在部队给他追记了一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批准为革命烈士,上级部队党委作出了向陶克叶学习的决定。彭阳人民将陶克叶安葬在彭阳县任山河革命烈士陵园。

  18.“排雷大王”骆牧渊自述老山前线战斗经历

  我叫骆牧渊,甘肃漳县人,是老山前线某部工兵连战士。虽然我的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可我的脑海里却能真切地想象到亲人们一张张热情欢快的笑脸,一双双期待、理解的眼睛:我的心里能深深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感受到后方人民的可亲和可敬,感受到同龄人之间情相同、心相印的兄弟般情谊。见了你们,我觉得心里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真是比见到家中亲人还高兴。

  1985年10月,我从家乡应征入伍,跨进了绿色军营的大门,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当时,我只有16岁,是虚报了两岁才参军的。入伍后,分配到了团工兵连,不到两个月,部队就奉命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那个时候,我还是个新兵,连“一二一”都走不好,更谈不上什么打仗了、可是我知道:打仗,作为战士来说一靠英勇顽强的精神,二是靠过硬的军事技术,对第一条,我和战友们一样,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对专业技术,我暗暗下定决心,就是掉几斤肉,脱几层皮,训练也得搞上去。没有过硬的本领,战场上是要用鲜血和生命作代价的。

  临战训练中,我尽管年龄小,基础差,但从不拉下。负重越野爬山,每次都要背五六十斤重,爬山十几里山路,跑不了多远,就头发昏,腿发软,浑身冒汗,心就像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一样,有几次我昏倒在路上。说实在话,长这么大,吃这么苦,我还是第一次。可我明白,没有好的体力,上了战场不但完不成任务,还会成为战友的负担。为了赶上训练,别人每天早晨跑一次,我自己中午和晚上加跑两次,身上的砖头从8块增加到了十几块。一个月后,爬山、行军我从队尾便成了排头。

  专业训练开始后,为了掌握杀敌本领,同样一个科目,别人练一次两次,我练十次二十次,我宁肯不吃饭、不睡觉。连队干部战士都说我是个犟脾气,但我的专业技术却提高的很快。在上级组织的工兵专业集训中,分给连队唯一的一个名额,就叫我这个新兵给占了。为此,不少战友还有意见呢。集训时我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结业考试中,理论和操作我全部是优秀,成为连队的技术骨干。许多老兵对我这个“新兵蛋子”也刮目相看。凭着这一条,在后来几次执行坚决任务,我都“击败”了“对手”,一次也没有落下。

  上阵地后,我们团坚守在老山主峰,是对越作战的主要战场。老山海拔1420米,山高坡陡,坡度在60度左右。山上林木茂盛,植被很厚,行走十分困难,气候潮湿多雨,长年浓雾弥漫,难得见天。越军侵占期间,在山上埋设了无数地雷。1984年我军收复老山后,兄弟部队曾经排除了一些,但仍有相当多的地雷遍布老山地区,其密度之大,实属罕见,谁也说不清。参战部队从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是,老山战区,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绝对不能走;路边的树枝轻易不能动。有的战友就是因为摔倒后向路边多跨了一步,而失去了双腿。重点雷区,一平方就有十几个雷。蹲下来,不移动脚步,就可以在周围派出三、四个来,以至准备工兵的新式探雷器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这一方面是因为受战场条件限制,使用探雷器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激战,战场上随手抓起的泥土中,都有弹片、弹壳或者其他铁器。而我们装备的新式探雷器灵敏度很高,任何一点微小的金属品都能引起报警,所以光靠使用探雷器,我们工兵就寸步难行。排雷主要依靠探雷针,用手工作业。探雷针就是一根8毫米粗的钢针,插进土全靠手的感觉判断有无地雷。这种作业方法,对我们来说危险很大,用我们工兵的行话就是“玩命”。因为越军使用的防步兵地雷,一般几公斤的压力就能爆炸,而山上泥土中树根枯枝盘根错节,排雷有是在枪林弹雨中作业,时间分秒必争。为了避免无效劳动,辨别真伪,使用探雷针必须适当用力。因为树根枯枝用力后有一定的弹性,而地雷像石头一样坚硬。因此,如果如果探雷针碰巧顶在地雷音信上,用力后就非常容易爆炸。不过,我们想的最多的还是早一天、第一个执行任务。特别是部队上阵地后,几天时间就有几个战友被越军的地雷炸伤致残,作为专门排除雷障的工兵,心里确实不是滋味。那几天,连队就像开了锅,干部战士纷纷写血书向团党委、连党支部请战,抢着要任务。三天时间,我写了四份请战书,决心书,唯恐任务轮不到我。说心里话,当时我还有一个没有公开的秘密,就是在对越作战中,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的20岁战士杨再林,创造了一人排雷304个的记录,我当时才17岁,也是一名工兵,我决心要超过他。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