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朝现代化_青峰竹叶【完结】(21)

 

  正文 第十四章 建盐场

  沂州正东边百里左右,有个小渔村。小渔村以打渔和煮盐为生。小渔村靠海,有大片的滩涂地。

  今天,小渔村突然热闹起来。原来,县里的县太爷来村里了。还带着大批的帮工,推着大批的沂水牌水泥。

  众人来到海边。林知县指着傍边的一片滩涂道:“文先生,你觉得这块地用来晒盐可好?”

  原来,前几日,文申在沂州闲逛时,发现沂州的食盐买的特别贵。来后了解,才知道此时的食盐都是用锅煮出来的。文申心想,既然有水泥了,何不建盐场。当文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林知县时,林知县当时跳了起来,非要当天就要进行。于是,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

  文申看了看,发现此地出于潮汐潮落之间,地面也比较平整,面积足有上千亩。于是道:“此地甚好,足可用来建盐场。”

  建盐场很是简单,在潮落的时候,先筑坝。然后把坝内的滩涂整平,有水泥铺地,防止漏水。这样盐场基本上就建成了。当涨潮时,海水通过坝口进入坝内,然后关闭闸门。坝内有水泥铺地,海水不会深入地下。随着水分的蒸发,海盐就慢慢在坝内析出。

  接下来几天,在文申指示下,众帮工开始了盐场建设。盐城建设就开始几天比较忙,之后都是重复性工作。随着盐场建设走人正规,文申也闲下来了。

  此时大宋正是五月底,春收时节。闲下无事的文申沿着乡间小道慢慢走着,看着两边的黄灿灿的小麦地,心情格外舒畅。突然文申心想:“这个时代好像没有玉米和地瓜,是不是自己弄点来种呢。对了,还有南瓜,西红柿。

  见盐场无事,文申骑着摩托车回到沂州。回到家,把车放下,就来到了县衙。

  “文先生,怎么回沂州了。盐场建好了吗?”林知县见文申来访,坐定后,道。

  “盐场建设已经走上正规,只要水泥供应充足,一个月的时间应该就能建好。在下回来,是向知县大人,商量一件事情。”文申喝了一口水,道。

  “不知何事?”

  “在下来大宋时,路过一大岛。见几种农作物甚至好,其中一种作物亩产万斤。”

  文申还没有说完,林知县就叫起来了:“什么,亩产万斤。怎么可能,什么作物这么高产?”

  “在下就是为这个事情来的,在下看此物甚好,就带了点种子回大宋。在下想购买一万亩地用来识种此物,不知林知县认为可好。”文申接着到。

  “甚好,甚好,沂州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地。现在沂州有大量的荒地需要开垦,先生购地开垦,本官求之不得。”林知县高兴道。同时心想:“如果此事是真,上报朝廷后,想不升官都难啊。”

  突然一个师爷模样的中年男子进到迎客厅。看见文申在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林知县见状道:“于师爷,有什么事情就讲,文先生不是外人。”

  于师爷忙道:“回大人,你交付给我事情已经办好。沂州城现有户一万二千户,六万五千口,其中,八岁到十六岁有一万三千口。”

  “文先生,前段时间不是说建县学嘛,这么就是主要负责此事的于师爷。于师爷,这位就是本官经常提到的文先生。”林知县介绍道。

  “文先生,久仰大名。刚才还请多多担待。”

  “那里,那里。”文申客气道。

  “文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书院已经初具规模,具体要到八月才能建好。现在主要是统计适龄儿童,并招聘合适的夫子。”于师爷介绍道。

  “有劳于师爷了。”

  “那里,那里,应该的。到时,还要有劳先生多给学生们上上课。”于师爷笑着,客气道。

  ……

  次日,在林知县的安排下,文申用一万贯买了沂河边一万多亩的荒地。另外,在王秀她爹王有财的协助下,招募了六百名长工,并买了几十头牛。开始平整土地,进行开荒。

  站在土坡上,看着一望无际的大地,文申一阵激动,心想:“没想到,自己也成为地主了。”

  地是有了,种子还是要回到现代买的。

  现代,临沂

  古代沂州所作地,就是现在的临沂,也是文申老家所在地。现在的临沂,已经是一个大都市了,人口超百万,批发业特别发达。回到临沂,文申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了市里的种子市场。

  在种子市场,文申没花费多长时间,就把所需的种子买齐了,玉米、南瓜、西红柿等。地瓜要买幼苗,于是文申来到种子培育中心预订了大量的幼苗,等那边地整完后,再过来拉。

  办完种子的事情,文申决定回家看看。文申来到临沂大润发超市,给父母买了好烟好酒和秋装衣服。买完东西,文申拿出手机,给我家里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过一会就家了。

  为了防止意外,文申没有通过空间回家,而是坐上了临沂发往各县的班车。班车上,文申玩弄着手机,随意浏览着最近的新闻。

  突然,文申觉得有人拍了自己肩膀,回头看见一个颇有姿色的年轻女子盯着自己。纳闷的心想:“这个女的是谁啊,没见过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