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床:14世纪-17世纪的六位中国皇帝_李洁非 【完结】(197)

  {136}《熹宗实录》,卷六十七。

  {137}{138}《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139}《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40}《三朝野记》,卷三上,乙丑正月起。

  {141}《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42}《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43}《酌中志》,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

  {144}《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45}{146}《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47}《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48}《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49}《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0}《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1}《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2}《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53}《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4}《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5}《熹宗实录》,卷六十。

  {156}《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7}《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58}《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9}《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60}汪楫:《崇祯长编》,卷九。

  {161}{162}汪楫:《崇祯长编》,卷十四。

  {163}《周忠介公烬余集》(周顺昌),卷四,附录,周茂兰鸣冤疏。

  {164}以上叙述,并见《酌中志》,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卷八,两朝椒难纪略。

  {165}同上,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

  {166}{167}《崇祯长编》,卷一。

  {168}文秉:《烈皇小识》,序。

  {169}{170}《烈皇小识》,卷一。

  {171}{172}《国榷》,卷八十八,天启七年十一月。

  {173}《烈皇小识》,卷一。

  {174}《崇祯长编》,卷十二。

  {175}《崇祯长编》,卷四十五。

  {176}《明清史讲义》。

  {177}《烈皇小识》,卷一。

  {178}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十二,崇祯九年丙子,陈启新疏三大病根。

  {179}以上袁崇焕事及引文,均见《烈皇小识》,卷一。

  {180}《三垣笔记》,中,崇祯。

  {181}《烈皇小识》,序。

  {182}《烈皇小识》,卷八。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67)

  {183}《烈皇小识》,卷三。

  {184}《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都察院。

  {185}《烈皇小识》,卷二。

  {186}{187}{188}《烈皇小识》,卷四。

  {189}《明季北略》,论明季致乱之由。

  {190}史惇:《恸余杂记》,东林经济。

  {191}《明季北略》,流寇大略。

  {192}《明史》记为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之间事。此处因叙事材料引自《明季北略》,故从之。但《明史》说似更合理,盖因十一年自成大败于洪承畴,仅以十八骑逃至商洛山中,里面没有李岩。

  {193}以上叙述,据《明季北略》,李岩归自成。

  {194}《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195}《明季北略》,陕贼剿降略尽。

  {196}以上据《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锦宁战守。

  {197}{198}《清史稿》,列传二十四。

  {199}《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四。

  {20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风变地震。

  {20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元旦文武乱朝班。

  {202}《明季北略》,卷之十五,崇祯十二年乙卯,王承恩哭梦。

  {203}《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正月庚寅。

  {204}《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初十徵戚珰助饷。

  {205}《甲申纪事》。

  {206}《三垣笔记》,中,崇祯。

  {207}《明史》,列传第二。

  {208}《三垣笔记》,中,崇祯。

  {20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明睿议南迁。

  {210}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第四章,《北京的陷落,南迁之议》。

  {21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附记南迁得失。

  {212}南迁之议,见诸多书,如《明季遗闻》《明季北略》《国榷》《烈皇小识》《绥寇纪略》《甲申传信录》《三垣笔记》《牧斋有学集》等等,但各家所记,在时间与细节上颇为不一,致有人对此事的经过,整体加以怀疑,谈迁《国榷》即引杨士聪之说:“邦华等未尝具疏,亦未尝奉明旨,他人何由而沮之。坊刻数本皆称光时亨沮之,厥后爰书以此而成。”我的看法,彼时危在旦夕,一切混乱,秩序荡然,这种情况下,造成史实细节的不确定(档案失佚无所本,而多由口口相传的方式被追述,比如杨士聪指出的,谁都不曾见过李邦华的那份奏疏)是很正常的。类似的例子,曹化淳究竟开的哪座城门,各家记述也不一。对于这种非常时刻之下的历史记述,态度上有一定保留,可以,但像杨士聪那样一笔抹杀却又不必。

  {213}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中,虞渊沉下。

  {214}《甲申纪事》。

  {21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六报贼焚十二陵。

  {216}《甲申纪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