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莱子新传奇_楚木【完结】(31)

  _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

  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

  思无邪,思马斯徂。

  ......

  呵呵,听到最后一句,有人可能忍不住会心一笑,这不是孔子的话语吗?

  《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对了!孔子赞美《诗经》的话,不仅来自《诗经》,而且就来自他家乡的这首《鲁颂.駉之什》。你们也马上会明白,在我们出奔的路上,为什么想起唱这首歌来。

  不是吗,按照计议,我们先到了鲁国。

  这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地方,也是我的久仰。

  _

  鲁昭公慎重其事地接待了我,也把赖胭及宗儿安顿得较好。

  虽然不是公干,但天王的近臣以及掌管天朝事典与机密的史官,礼仪之鲁国是不会怠慢的。

  何况天子还是当朝的天子。

  我也不是通缉之犯。

  权卿们再张狂,也只能是干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勾当。

  我平安地、不待他们动手地先出宫了,谁人不识天王保护之心?

  权卿们消除了眼中沙子也罢。

  没料到又是“祸兮福之所倚”,朝廷的内斗或我的激流勇退,使我能四处“旅游“,饱览东鲁大好河山及周公文物之珍藏。

  鲁国美矣!

  宗儿在国学馆识字班读书。

  赖胭已安心地在新居处掌持家务。

  她多次庆幸地说:“多亏冒险随你奔来,否则,哪有如此安稳周全。”

  我呢,除帮助鲁公整理鲁史外,就是与鲁公及文臣们闲卿朝史国志,尽量避免识谈当今政治及宫廷秘事。

  鲁公也感到非常适意,执意留我定居鲁国。

  我想起父母,想起天子期盼我择时回归的神情,婉言谢辞。忠于天子、孝敬父母是鲁之国统,鲁公终知我意,也更为敬重。

  一时,我的至鲁成了鲁国最轰动的话题。

  有如你们今天对待明星一般,可谓粉丝如潮。

  洛都权卿们见我远离天王,也不再追究什么了。

  只是鲁之国中世家大族们常郑重地请我去主持祭祀大礼,颇感繁累。

  但客居他乡,我也尽心尽力。

  _

  有一次,我主持了一个不大也不小的丧礼,却是震动后代文化界的大事。

  我这么一说,常人可能不知情,但现代历史学者们恐怕多知晓有那么一回事儿。

  因为在这次葬礼中,我见到了一个人,即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他当时也是热衷于的我粉丝之一,特从曲阜之家赶来。

  谁呢?

  呵呵,这就是孔丘——孔仲尼或你们现代所尊崇的孔子大师!

  请不要笑,也别不相信。

  我这隐逸之人的行踪,虽极少在你们所称的先秦“正史”上露面,但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子们对我却是不含糊的。

  就说孔仲尼吧,他是记忆尤深的。这次见面,在其弟子书上也是极为浓重的一笔。

  若不是《礼记.曾子问》有这段记录,我现在还真忘了这件事:

  _

  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星见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吾闻诸老聃云。”

  ......

  ——对不起,看那时的古文,若不是专家,还真难为你们啦。

  我想起来了,是这么一回事儿:

  那次我主持葬礼,来了一个大孩子,眉目端正,勤问好学,正因为他年轻,使我印象较深。

  那天,某官族之家的出葬队伍正在行进时,突然遇到日食,天空黑暗下来,我赶忙叫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行,大家都靠左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

  送葬归来,孔子向我表示了他的不同看法。孔子自以为中途停止进行是不合周礼的,他说日食多久是不知道的,若等得太久,死者会不安的,所以日食时还是继续走为好。

  我告诉孔子:诸侯朝王,大夫出访,无不是日出而行,日落而歇。送葬也是一样的。夜晚看到星星而赶路的,只有罪犯以及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日食时天很黑,如同夜晚,是不应该把别人刚去世的亲人置于这样一种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之中的。所以,出葬时遇到日食,应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

  孔子虽然聪明、早熟,但万没料到周礼竟有那么多出乎常人思想的道道。

  我还告诉他,周礼尽管严谨、繁复,但都来自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即成的理念,如果不学习,仅凭想当然去做,会伤他人之心的,自己明白后也不得安宁。

  孔子当时披着少年长发,看来还没举行加冠之礼。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