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乱世土匪_沧海涛谰【完结】(172)

  

 

  

 

  

 

  

 

  

 

  

BAIDU_CLB_fillSlot("384094");

  第140章 人才永远值钱(下)

  1901年11月中旬,先是一家名叫《新东方》的报社在上海成立,接着就在同一时刻,这家报社又迅速在厦门、福州、广州,宁波、青岛等几个通商口岸分别开了分社。 一时间这家名字响亮的报社,迅速在中国的沿海城市窜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议论这家报社,后来经过小道消息的迅速传播,人们终于弄清楚了这家报社的一点来历。 知道这家报社好象是一个叫做‘宏达实业’的集团公司所开设的新东方出版社的下属公司。很快,在新东方的余热还没有过去的时候,宏达实业以及宏达的出版社都成了这些老百姓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于是,在中国沿海开始出现了一股文学热,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是一边看着报纸上的内容,一边讨论着。 只要几角钱的报纸,大大的好几张,这个价钱如果在中国内地那些贫困山区,可能还有点贵,但是在沿海这些通商城市,愿意买的大有人在,而且宏达实业所创办的这个报纸,不论是内容还是题材都完全新颖,一洗中国早先那种类似八股文的报纸,让人看起来不明所以。 而且,最重要的是,新东方出版社所采用的印刷程序,比以前大为改进,不但采用铅版印刷,最重要的是印刷机采用的则是中国自制的滚筒印刷机,速度比目前外国进口的印刷机还要快上许多。 当内行人开始打听生产这种滚筒印刷机的厂家时,才知道,这个滚筒印刷机同样是宏达实业下的一个叫宏达机械加工厂生产制造出来的。 这样一来人们对宏达实业这个好象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实业集团充满了兴趣。 ………… “刘秘书,我这身衣服怎么样?你看搭配不?哎……我告诉你啊,一会出席那个宏达实业的新闻会,你可不能穿这身衣服,最起码也要换身像样的,要不你就穿这件吧。”余飞一边输理着头发,另一手,则从衣柜里拿出了一套西装递给刘语锡。 对于今天这个在上海召开的宏达实业开幕会,余飞可是早就迫不及待了。为此余飞专程提前从福州赶了回来给宏达实业打气。 中午,盛大的宏达实业上海开幕会正式召开,宣布在山西红起半边天的宏达正式进入上海。 奠基仪式开始之后,宏达实业在上海的办公楼算是正式开始盖建了,说是办公楼,其实不过就是一栋三层高的楼。大部分为砖石和土木建筑,而不像后世那样是钢筋混凝土灌注而成。 因为余飞的面子,此次奠基仪式来了不少上海各方面的高官,相信以后宏达实业一定能够在上海顺利发展。 奠基仪式结束之后,下边将是余飞特别要求举办的开幕会议。外边的会场上此时已经站满了记者,这时的记者虽还没有像后世那么夸张,但是言辞却也已经很是犀利了。 宏达实业的几个领军人物简短的讲了几句话之后,立刻就有主持人满脸兴奋的说道“下面我们用热情的掌声欢迎宏达实业一直以来的幕后老板余飞……也即是两江总督南洋水师大臣余大人讲话。” 哗的一下,下边的人群中立刻就炸锅了,虽然他们早就不断猜测这个迅速在中国红透半边天的宏达实业背后肯定有一个很强的靠山,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宏达实业居然是如今在中国正炙手可热的人物。 身边的刘语锡也是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看着余飞,直到余飞对他笑了笑,然后整整衣服走上前台,他这才明白过来,狠狠的掐了自己一下,非常疼,看来这并不是在做梦。一个月前,余飞在他耳边说的话,刘语锡这才慢慢记起。 “刘秘书,我不会忘记你的话,我会让你买我的股票。而且我也会让中国的企业挤跨洋人。” 此时,当刘语锡再次回忆起余飞说的话,却有了不一样感觉,同样的话,现在回忆起来,却让刘语锡感到特别的铿锵有力,这时他才体会到当初余飞说这话时,那股子坚定的神情。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和上海的各界同人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参加这个开幕式,在此呢,我代表宏达实业像大家表示最真诚的感谢……”下面就是余飞五分多种关于宏达实业的介绍,即便这样,余飞的话刚结束,那边的几个记者就开始提问了。 此时的上海虽然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商阜了,每日从还上进入港口的商船都有百艘,因此世界各地的重要报社记者,也都云集在此。 “余先生,您好,我是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我想请问一下,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创建这个宏达实业的?” 莫理循?莫非就是那个曾经在中国很活跃的报社记者?这个人后世对他的评价可是很高的。 因为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所以不由的多看了莫理循两眼“这个就要从我当初创办研究院开始,当初我就是因为看不惯中国人只知道抵制洋人的东西,却又不肯去努力的研究自己的东西,或者说是有些人研究了,但是却没有被重视,正是因为基于这种心态,我在山西太原的时候,就费劲心力穷搜中国的各种专业人才,给他们高额的报酬,甚至是用他们的技术做股份,不但给他们一个充足良好的研究环境,同时还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后来研究院研究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时我才想起创办宏达实业,我们研究院出技术,投资商出真金白银,大家按股份进行分红合作。” “余先生你好,我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 虽然此时的记者还不是很多,但是这个时候的记者,也不像后世一样那么的放肆,好象什么东西都敢问,越隐秘越感兴趣,这个时候,因为余飞的关系,所有的记者都问的很谨慎,就算有人问了敏感问题,余飞也会立刻以军事机密为借口拒绝掉,即便是这样,这场记者提问会也问了半个小时。 不过,对于这个,却正是余飞所喜欢的,有这种不要钱的广告可打,他还有什么不乐意的,自然是大书特书,最后,余飞还进行了宏达产品演示会,对于这个演示余飞可是借鉴了后世,整个演示将要进行十天,之所以要进行这么长时间,则是因为目前的消息比较闭塞,流通很慢,而另外的一个原因则是交通不便利,像是广州等地的商家,他们想要赶到上海则需要最少三五天的时间,所以,余飞才会把演示会的时间延长了几天,而同时在演示会上签下的定单都会有一定的优惠,过了演示会之后,则没有了。 为了能完全限度的把这个演示会的作用给发挥出来,余飞可是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包括请舞狮队,在报纸上连续的做广告,以及请些漂亮的美女来给演示会增加一些视觉景点。 也正是因为余飞的这些大胆创新,首先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其次就是余飞的技术不但是最先进的,而且也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 废话,这些全都是中国以后最流行的。 首先就说那自行车,余飞不但请了车展美女不断的介绍车……呃,是自行车的各种性能,而在边上还有精通自行车杂耍的人在不断的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同时还有当场对自行负重进行的设计,当那些人看到自行车在负重二百斤的物品后,还能在地上畅行自如,这一下子立刻就吸引了不少商人准备加入这一行。 要知道此时还没有汽车呢,更加就不要提公交车了,出门都是坐轿子或是骑马,但是那毕竟都是有钱人家才坐的起的东西,现在好了,有了自行车,那么以后家里稍微有点钱的人,就可以骑着它出门了,到时候想去那里都可以了。 而一些脑袋灵活的人此时已经在考虑怎么搞个自行车运输队,运输人运输货物,不过当他们顺着人潮去车展厅的另外一个屋子里时,他才明白自己刚才的想法有多么蠢。 看着眼前的这种名叫‘三轮车’的东西,当看到这种三轮车在拉了三个百斤重的人后,还能在屋子迅速的转着圈,这些所有的人都惊讶与这种车的承载能力,那些想运货的人都已经开始想着以后用这种车运货了,而同时在展厅里还推出了附带用品,气筒,以及车架。 气筒就不说了,而车架则是给那些有心思搞人力三轮车的车夫们准备的,他们只要多掏一点钱,就可以在三轮车上加上这个架子。一切都跟后世的那样。 不过,余飞的这下介入,无意中使得上海滩少了一景。 当年,旧上海那独特的人力拉着的黄包车则没有了,上海的出租车历史,直接从轿子时代进入到了三轮车时代。相信用不了多久,上海就会满大街都跑着自行车和三轮车。 十天的演示会,效果是显著的,光是这十天所产生的定单金额,就是在山西以前半年时间签定的总和。 特别是其中一些机器,比如印染机,织布机,这些机器价钱都是比较贵的,甚至是比洋人的都要贵点,但是懂行的商人,还是立刻就看出了其中的关键,虽然机器贵了,但是机器的性能却比洋人的好了不是一点半点,就拿印染的来说,不但机器的速度比洋人的要快,而且最重要的是都已经可以三色套印了。 都说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看来是说的没有错,想这些机器,余飞可是没有出什么力,最多也就是动动嘴,把后世的机器类型稍微给他们讲解一下,至于技术问题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 自从余飞开始重视技术人才以后,每天都有各样的技术人才,拿着自己的发明,去余飞的评估公司,评估一下自己的发明值多少钱,因此很多这样的技术都是拿钱买来的。而有些重要的发明,则直接连技术和人才都一起买来。 说余飞此时拥有中国大半的人才,一点都不为过。 看着这些专业的技术人才,余飞不由得想起后世电影中的一句话,不过他把这句话的时间稍微提前了一个世纪。 二十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