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简明西夏史_李蔚【完结】(48)

  宋夏三大战役,对西夏来说,虽然达到了掠夺邻国财富,消灭异己 (如山遇惟亮等因反对入侵宋朝,被元昊用乱箭射死等),迫使宋朝承 认他所建立的大夏国家的目的,但总的来看仍然得不偿失。这场战争不 但加重了西夏老百姓的负担,破坏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严重 影响了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屡有点集,人多失业”①,“黄鼠食稼, 干旱”②。反映战争破坏了农业的正常生产。“用兵以来,牛羊已悉卖契 丹”③。反映战争严重影响了西夏的畜牧业。榷场关闭,“互市不通”④。

  反映战争中断了宋夏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和商业贸易。这些,同德明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了明显的对照。德明加速了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元昊在刚刚立国之初,在西夏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之时,却使西夏人民 卷入战争的漩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⑤ 五、宋夏战争的性质 关于北宋仁宗年间宋夏陕西之战的性质,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它是 一场反抗宋朝民族压迫的自卫战争。元昊是西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因 此,就其性质而言,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以为是 很成问题的。实际上这场战争,对西夏来说,其性质是非正义的。其理 由如次: 第一,这场战争对西夏来说,自始至终是一场掠夺成性的战争。史 称: “贼来利在虏掠,人自为战,故所向无前??。故贼不患不能 入也。既入汉地,分行钞略,驱掳人畜,劫掠财货??。”① ② ③《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丑。

  ①《长编》卷135,庆历二年二月辛巳。

  ② ③ ④《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二月。

  ⑤参阅拙作:《试论北宋仁宗年间宋夏陕西之战》,载《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①《宋史》卷292,《王尧臣传》。

  说明元昊发动对宋战争的目的,除了用武力迫使宋朝承认他所建立的西 夏国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掠夺邻人的财富和扩大 已经感觉不够的领土。

  第二,发生在陕西的三次大战,每次都是元昊主动挑起的。他在经 过一番战争准备之后,总是先发制人,发动对宋军的进攻,然后屠掠而 行。因此,元昊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决不是什么自卫者,而是入 侵者、掠夺者。

  第三,宋人也认为曲在元昊。北宋着名的史学家苏辙在评价这场战 争时指出: “昔仁祖之世,元昊叛命,连年入寇,边臣失律,败亡相继, 然而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虽捐躯中野,不以为怨,兵民 竞劝,边守卒固,而‘中国’(宋朝)徐亦自定,无土崩之势;何 者?知曲在元昊,而用兵之祸,朝廷之所不得已也。顷自出师西讨, 虽一胜一负,而计其所亡失,未若康定、宝元之多也。然而边人愤 怒,天下咨嗟,土崩之忧,企足可待,何者?知曲在朝廷,非不已 之兵也”②。

  苏辙以时人对战争是否支持为标准,对比元昊时期的对宋战争与宋神宗 的五路伐夏,认为前者曲在元昊,后者曲在宋廷,可谓言之成理,持之 有据,当不失为中肯之论。

  六、宋夏和约的缔结 元昊在对宋战争中,虽然屡战屡胜,但由于西夏是小国寡民,人力、 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史称: “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 之谣以怨之”①。

  在此情况下,为了巩固新建的封建政权,不如乘战胜之威,以胜利者的 姿态,向富裕的宋朝提出缔结和约,通过谈判,从中捞到经济上的好处。

  元昊在三川口之战获胜后,就向范仲淹作出和平姿态,他一面“使 人于泾原乞和”②,同时又释放宋塞门砦主高延德,让他回到延州,转达 其希求和平的愿望。范仲淹也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和平是有条件 的,只有元昊同意宋方提出的要求,和平才会到来。他写信给元昊道: “高延德至,传大王之言,以休兵息民之意请于中国,甚善。

  大王果然以爱民为意者,言当时之事(指称帝建国),由众请莫遏, 以此谢于天子,必当复王爵,承先大王保国庇民之志,天下孰不称 大王之贤。?.况宗庙有先大王誓书在,诸路之兵,非无名而举, 钟鼓之伐,以时以年,大王之国,将如之何!他日虽请于朝廷,恐 有噬脐之悔,惟大王择焉”③。

  这封信的意思很清楚,即恢复和平的条件是取消皇帝称号,依旧向宋称 臣纳贡。否则,只有继续战斗下去,一旦宋胜夏败,那时再向宋朝提出 ②《栾城集》卷38,《论兰州等地状》。

  ①《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②《长编》卷130,庆历元年正月戊寅。

  ③《长编》卷130,庆历元年正月戊寅。

  取消帝号和称臣,以换取和平,那就成为不可能而后悔莫及了。因为条 件苛刻,加上元昊又取得了好水川的胜利,态度强硬,只好暂时作罢。

  庞籍知延州后,宋政府处境艰难,曾密令庞籍寻求媾和途径,“会帝厌 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①,公元1042年九月爆发的定川砦之战,宋 朝又遭失败,更加迫切需要和平,西夏因“久不通和市,国人愁怨”②, 也感到战争难以继续下去,于是双方又恢复了和谈联系。公元1043年, 元昊派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勖与文贵到汴京(今开封市)进行和谈,因 西夏方面坚持元昊“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 称臣”③,未能得到宋朝同意,接着宋仁宗派邵良左,张士元、张子奭、 王正伦前往西夏首都兴庆府商议,“且许册为夏主”④,因元昊不肯让步, 和谈未能取得进展,于是元昊再派如定、聿舍、张延寿、杨守素到汴京 继续谈判,这样,双方你来我往,经过一年的讨价还价,最后求同存异, 和约终于成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