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孤臣孽子_海风中【完结】(26)

  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曾闻飞将上,落日吊开平。

  咏明初大将常遇春。《明史•常遇春传》载:常遇春“沉鸷勇敢”,“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至正十五年,太祖攻打采石矶,元军陈岸上拒守,明军无法登岸。此时“常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吴伟业此诗,寥寥二十字,叙史实,纪战功,颂英雄,将常遇春比作匈奴闻风而丧胆的“飞将军”李广,其景仰之情不言而喻。但如果就诗论诗恐怕是不够的,还应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去考查,才能深得其旨。此诗大约作于崇祯后期,当时清兵势力日盛,而江南四镇互相争斗,不以国事为念;地方守军除少数将领英勇抗战外,大都或遇敌即遁,或不堪一击。正如吴伟业《过维扬吊卫少司马紫岫》、《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诗中所言:“临江诸将帅,委甲甬东逃”,“贫士征夫尽流涕,惜哉不遇飞将军”。面对这种情况,吴伟业多么渴望能出现一位象常遇春那样的“沉鸷勇敢,摧锋陷阵”的大将,“大呼跳荡”使清军披靡!然而,希望终归希望,现实仍旧是现实,这样的英雄在当时没有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诗人只有对着那气息奄奄的落日———即将灭亡的大明王朝,深切地悼念这位打击元军开创明朝的英雄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二、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明清鼎革之际,战乱频仍,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吴伟业亲身经历了一次次战乱,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他继承了杜甫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荣传统,用他的诗笔生动如实地对这一现实作了描绘:

  金戈铁马过江来,朱门大户谁能顾。惜薪司按前朝册,勋产芦州追籽粒。已共田园没县官,仍收子弟征租入。……丈量亲下称芦政,鞭笞需索轻人命。胥吏交关横征派,差官恐喝难供应。

  ———《芦州行》

  野戌凄冻经丧乱,残民零落困诛穷。

  ———《郯城晓发》

  十载乡园变萧瑟,父老诛求穷到骨。一朝戎马生仓卒,妇人抱子草间匿。

  ———《遣闷》

  这些诗句反映了战乱给社会所造成的残破景象,写出了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与老杜“已诉诛求穷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的诗句异曲同工,更让人想起董卓乱时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多么深重!

  《马草行》则写清廷为了军需,四处征派勒索无厌。军中是“辕门刍豆高如山”,百姓是“十家早破中人产”;宁让“黄金络颈马肥死”,却“忍令百姓愁饥寒”。《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写得更为具体生动:

  从头诉兵火,眼见尤悲怆。大军从北来,百姓闻恐惶。下令将入城,传箭需民房。里正传府贴,佥在御赐廊。插旗大道边,驱遣谁能当。但求骨肉完,其敢携筐箱。扶持杂幼稚,失散呼爷娘。……下路初定来,官吏逾虎狼。……今日解马草,明日修官塘。诛求穷到骨,皮肉俱生疮。……

  诗歌把清兵的凶残、百姓的恐惶、官吏的狠恶、人民劳役的沉重都历历在目地展示了出来,充分表现了吴伟业对战乱的谴责,对清兵及官吏的增恨,对人民的同情。这样的诗歌在明清之际的其他文人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三、揭露清初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

  这类作品在吴伟业的诗中为数不少。《过吴江有感》诗云: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廿年旧交散,把酒叹浮名。

  反映吴江一带在赋税、战乱摧残下的萧条冷落的景况,也反映了清政府对遗民的迫害。《堇山儿》一诗则是针对顺治三年,清兵攻入浙江,四处掠杀,拐卖儿童一事而作。诗中写堇山小儿随父逃难,被清兵推堕水滨,侥幸得与父母重逢。这个小儿大难不死,更多的儿童或失散无踪,或被鞭打拐卖,或葬身鱼腹。诗中借一老翁之口道出了这一事实:

  傍有一老翁,羡儿独来归。不知我儿何处喂游鱼,或经略卖遭鞭笞。

  这就让人完全能想见千万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情景。《直溪吏》诗中写道:

  短掉终其门,叫声忽盈耳。一翁被束缚,苦辞橐如洗。吏指所居堂,即贫谁信尔!呼人好作计,缓且受鞭笞。穿漏四五间,中已无窗几。屋梁记日月,仰视殊自耻。昔也三年成,今也一朝毁。贻我风雨愁,饱汝歌呼喜。官逋依旧在,府贴重追起。旁人共欷,感叹良有以。东家瓦渐稀,西舍墙半圮。

  写出了清廷官吏横征暴敛、凶狠无情的可憎嘴脸,抒发了对贫苦百姓的深深同情。《捉船行》则写顺康之际,清廷为了镇压各地抗清运动,四处捉船运送军力,主办官吏趁机勒索人民。他们鞭打船夫:“村人露肘捉头来,背似土牛耐鞭苦”,于是“晓事篙师敛钱送,船户家家坏十千”,但是“发回仍索常行费,另派门摊云雇船”。他们为了敲诈百姓,连一只小船都不放过,可是“官航巍峨无用处,打鼓插旗马头住”。两相对照,谴责有力,很能激起人的愤怒。《临顿儿》写贫家小儿被迫卖身豪门作歌舞男伎的悲惨遭遇:“阿爷负官钱,弃置何仓卒”,“三年教歌舞,万里离亲戚”。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清初社会的黑暗和贫苦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再看《打冰词》一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