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渡北归_岳南【完结】(82)

  [16]《天壤阁甲骨文存•自序》,唐兰著,北京,辅仁大学出版社1939年出版。

  [17]《回忆傅先生在台大的往事》,屈万里,载《传记文学》,第28卷第1期,1976年。

  [18]李敖《从李济的悲剧看中央研究院的几个黑暗面》,载《李敖作品精选》,中国友谊出版社2001年出版。

  [19]《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20]《十批判书•后记》,郭沫若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

  [21]《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张岂之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22、23]《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24]疑古玄同,即钱玄同,钱氏为表示自己对古代历史记载的怀疑态度和决心,自号“疑古玄同”。是当年促使蜗居在绍兴会馆抄古碑的周豫才以鲁迅笔名写出《狂人日记》成名作的北大教授、国学大师,也是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的强力支持者与鼓吹者。后钱玄同与鲁迅交恶。有一次鲁迅由上海到北京,二人在某教授家中偶然碰面,钱玄同看到鲁迅放到桌子上的名片,带着和好的意思,主动问:“你还是两个字呵?”鲁迅对此不屑一顾地答:“我从来不用四个字。”说罢扬长而去,弄得钱大师张嘴瞪眼一时说不出话来。鲁迅不愧世间少有的讽刺大师,一语双关地讽刺了钱玄同疑古过头的“怪癖”。

  [25、29]《董作宾全集》,乙编,第五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出版。

  [26]《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生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7]《甲骨学通论》,王宇信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28]《甲骨学一百年》,王宇信等五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30、31]《致董作宾》,载《陈寅恪集•书信集》,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32]董作宾《殷历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5年4月出版。

  [33、34]吴兴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董作宾、李济与张光直之间的师生情》,载《温故》之七,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出版。

  [35]董作宾《〈殷历谱〉的自我检讨》,载《董作宾全集》,甲编,第一册,台北艺文出版社1977年出版。

  [36、37]傅斯年《殷历谱•序》,《傅斯年全集》,第三卷,欧阳哲生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二章闻道在蜀郡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就在学者们于贫困、寂寞中,蛰伏在山坳里默默做着案头工作时,一位高个头、大鼻子、蓝眼睛的“老外”,来到了李庄,使扬子江头落寞的古镇掀起了略带咸涩味的微波。这个“老外”便是后来以《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

  像大多数事业有成的人物留下的传记一样,在爱尔兰成长起来的李约瑟,也属于聪明好学之士,192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924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未来的日子,李约瑟以研究生物化学声名鹊起,37岁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经轰动一时的生物化学与胚胎学方面的成名著作《化学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均在40岁之前问世。[1]

  可能与人的性格或天性有关,据李约瑟自己介绍,求学时代的他有一天突然鬼使神差般对科学史发生了浓厚兴趣,后又把目光渐渐移向东方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1922年夏天,刚从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毕业不久的李约瑟,无意中读到一位中国留美学生用英文在《国际伦理学杂志》发表的一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的论文。文中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它自己的价值标准,它毫不需要”。作者感慨道:“依我看来,如果中国人遵循墨子善即有用的思想,或是遵循荀子制天而不颂天的思想,那早就产生了科学。”[2]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后来任教清华、西南联大、北大,并在“文革”期间跟在江青高翘的屁股后面一度呼风唤雨的冯友兰。当年的李约瑟读罢这篇奇文,于惊奇不解中生发出一系列感慨:许多年来,自以为高等民族的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无知、蔑视与偏见,以霸道甚至是浑蛋的逻辑搞出的所谓“欧洲文明中心论”与“中国文明西来说”等一系列伪学说,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已是极端的不公正和羞辱了,难道连中国人自己都不承认中国有过科学?!该文阐述的观点与自轻自贱的“小贱人”做派,对李氏的精神产生了极大刺激,文章的作者冯友兰的大名,也一并长久地积存于他的记忆之中。

  1937年11月,中国的淞沪抗战最为悲情壮烈之时,三位中国留学生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门下拜师学艺,分别是燕京大学的沈诗章、金陵大学的王应睐和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一位南京药商的女儿鲁桂珍。三位黄皮肤的年轻人不仅给李约瑟带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给他带来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坚定信念。这位大鼻子、蓝眼睛的“夷人”,于人生中途突然转向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研究,而这一抉择,与他和中国学生,特别是早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理学院、时年33岁的鲁桂珍相遇有极大关系。对于李、鲁建立的友爱之情,李约瑟本人曾在多种场合坦承地表示过,鲁桂珍晚年也同样不谦虚地“笑纳”了。比鲁桂珍大3岁的李约瑟,先是爱慕鲁的美貌和她一颦一笑所展现的典型东方大家闺秀的风韵,连带地引发了他热爱中国文化的强大冲动与兴致。而对中国文化强烈的喜爱,又促使李约瑟提出并思考一系列问题,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言:“我对他们的了解越深,我与他们的思想就越相接近,这就导致我尖锐地提出一问题:为什么在公元1—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比西方更为有效并遥遥领先?中国究竟有哪些科技成就及其贡献?为什么中国的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3]——这一连串的疑问,就是后来世人津津乐道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Puzzle)[4]的雏形。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