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顺治十四年_养蚕人【完结】(169)

  男子生前守清朝的度。死后的丧仪。仍用明朝旧俗。这是“生从死不从”。死既不从。则阴世的一切。自然跟阳世不一样;做佛事超度。什么“疏头”“引”都从朝的花样与清朝无涉。所以叫做“阳从阴不从”。

  做官的高坐堂。观瞻所系。自不能不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朝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朝“红黑帽”打扮。这叫“官从隶不从”。官'从了。然而婚姻是一人一家之事。可以不。所以新娘子凤冠霞。俨然明朝命妇。这是“仕'从婚姻不从”。

  再有就是“老从少从”。孩子们百无禁忌。穿什么都可以。至于“儒从而释道不从”和“从而优伶不从”。是迁就事实。因为僧衣道袍。由来已古;而戏台上既然扮演的是

  故事。就必须用前朝的服饰。

  最后两款。关系清朝的开国规模。“国号从官号不从”。国号大清而官号仍旧是大明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即劳役税收服从。但是彼此流仍然可讲汉语。并且沿用汉字。

  以一己之命。与清最高统领多尔从容的讲条件。其政见虽是给满人怀柔汉人提供了方。却也最大限度保存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根本。只这一点。就让陈旭日不能不佩服他。须知满清上层对汉族的政策。原本是要“全盘满化”的。面对这样一个民族存亡之大事。决不是喊口号骂人或者自杀能解决的。时常时势。需要有大智慧者出大智慧。

  而且。陈旭日最最钦服的一点。是他提出并被满清接受下来限制满人的“旗人不的经商。王公不的私出离开京城。太监出宫者斩首”之规定。尤其是“旗人不经商”一条国策。使大清的八旗子弟不会生计。只能吃喝玩乐。提笼驾鸟斗……

  金之俊行年六十有六。在政治中浸淫几十载。经验丰富。陈旭日初见始。就对他恭敬执晚辈弟子礼。谦请教。聆听指点。两下里相处。甚是相的。此人不但学识渊博政富有经验与谋略。足为人师。而且手中人脉相当丰厚。他擅于提携,辈。入清后推荐了明朝蓟辽总督丁魁楚陕西总督丁启陕西巡抚练国事副都御史房可壮吏部员外郎左懋泰河东守道郝等一批合适的将领与官吏。多年经的人脉。遍及全国。陈旭日早已经看的清楚。如果自己欲亲近汉臣。从他入手。最是一条捷径。

  “均衡。承你唤我一“老师”。方才我几番思量。觉有几句话。还是要与你说上一说。”

  金之俊走过来。对少年诚恳恭敬的眼神。略一犹豫。道:“你年纪虽小。到底所处的环不一样。有不说藏着掖着。也当稳当点。别那么峰火冒烟的。容易给自己惹祸灾。”

  他看看左右无人。低声又道:“就好比那句满汉有别。谁都知道。谁都咽在肚子里。你看个人明白儿用嘴巴嚷出来过?有些事吧。人人知道就是那么个理儿。是不能说。说出来痛快痛快嘴。听的人很可能就不高兴。就搁心里去。保不齐就被哪个惦记了去。抽空子冷不丁阴你一下。防不胜防。说不的也会因此惹来一场灾祸……往后行事。当慎思。慎言。慎行。”

  陈旭日深深施一礼:“师指导。均衡铭记于心。均衡年纪小。于朝政上见解生涩。纵出语直率。皇上不过训斥几句。总不会因此怪罪下来吧?”

  有些事。你就不能表现的太成熟。如此虽是谨慎了。却不免予人城府颇深的印象。不生戒'。也加了几分小心。有心人不免会嘀咕:放这样一个人在太子爷身边。假以时日。是心腹大患。

  对上位者来说。要做纯臣。最好有一个弱点。可以让人示惠。让人觉。掌握你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一个在民间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再怎么早慧聪明。终不了孩童式的率和莽撞。表现的太成熟。真不是件好事。

  陈旭日正是想通了这一点。才放|自己适时适的说些直来直往的话。既长了自己志气。示弱于人。

  他不方便把这些心一一说明白。就笑笑道:“均衡年幼。很不懂事。陛下宽宏。不予计。往后还要请老师多多提醒…”

  第三卷 咫尺天涯 第八章 大逆不道

  比于紫禁城,陈旭日在南苑的日子,总体来说,过的7V

  每日里陪陪年幼的太子爷,抽时间跟费扬古或是布日固德学习骑马,隔个一两天,参与皇帝和翰林侍读的谈经论文,晚间趁着夜色清凉,点烛夜读书……

  不出几日,随圣驾幸南苑的满臣汉臣,都明白看出来了:皇帝这是有意栽陪这位汉家少年。

  而陈旭日听顺治话里话外露出来的意思,竟是盼望他能再有出彩表现,“一朝闻名天下知”。

  君王这种殷殷盼望,令他颇有些奇怪。

  不管怎么说,自己只是刚满十岁的少年,名声过盛,绝非一件幸事。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嫉妒是一种原罪,表现的太出色,与众人距离越拉越大,其结果只能是一个孤臣,被人敬而远之。被孤立的后果,想想就让人觉得思而生畏。

  关乎国计民生上,陈旭日倒是有几个腹案。只是牵一发动全身,没有思虑周详前,拿出周密详细的可行性的计划,他是绝对不会贸贸然就提出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