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碧血大明_魔菊【完结】(185)

  崇祯边听边摇头,这种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四千人一月才生产二千五百枝火枪,平均一人一月不足一支,这个速度实在是让人无语。

  方以智见得崇祯不满,立即解释道:“皇上请看这支燧火枪,它是如此的精巧,光滑的木头侧面上光是铜部件就有七八个:机座、待发面、击锤轴、火绳击锤、击锤弹簧、套帽……每一样都打磨的如同艺术品,加上前面的枪管,一个多月时间就能生产出一支合格的火绳枪来,确实不能算慢。”

  崇祯想到现代社会当中的流水线生产不由问道:“为什么不把每道工序分解出来,一人只负责一道,这样再组装起来就可以了。”

  其实,流水线生产早在秦朝就开始使用。秦军纵横天下,将六国数倍于己的大军击败,除了秦军的骁勇善战,和背后有一支高效率的兵器生产线是分不开的,秦军连年作战,兵器的消耗远大于六国,人力却只要六国加起来的几分之一,以六百万人左右的国力支撑着百万大军的作战,秦军却从来没有为兵器发过愁,除了用流水线,别无办法。只是不知为何,这样的流水线生产在秦之后却消失了,再也没有人提起。

  把工序分开?宋应星与方以智听得一呆。

  就连马士英、崔慕白和歌杨子荣都觉得皇帝简直异想天开。

  宋应星苦笑道:“皇上,这,这怎么成。各个工匠的经验与手工皆有差异,若是将不同工匠生产的部件组装起来,报废率更高.臣恐怕一月也生产不了一千支。”

  破军三千万

  第一百四十三章、造燧火枪(二)

  第一百四十三章、造燧火枪(二)

  听得皇上建议把制造火枪的工序分开,宋应星不由苦笑道:“皇上,这,这怎么成。各个工匠的经验与手工皆有差异,若是将不同工匠生产的部件组装起来,微臣恐怕一月也生产不了一千支。”

  崇祯冲口而出的道:“既然有差异,那就让他没有差异,给每一个部件都定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才合格,只要所有的部件都可以通用,组装怎么会有问题上,这叫标准化生产。”

  “这……”宋应星深思起来了:给每一个部件定一个标准不是不行,可是火绳如此精细,每一个部件都要反复打磨,直到装嵌上去严密无缝才行,如何能定出标准来。即便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也无把握只得道:“皇上,微臣愚昧,无法做到。”

  崇祯听得一愣,他转头向方以智看去,问道:“你呢,可有办法做到?”

  方以智也是在思索这个问题听得皇上看过来便回道:“回皇上。若是此种方法用在刀枪剑戟上或许可行。只是火枪太过于精巧,相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凭着肉眼根本无法观测,只能一点点打磨测试。实难办到,除非,除非………”

  “除非什么?”就连宋应星着急的问道。

  方以智道:“若是有精微的测量工具便能达到皇上的要求。”

  “对呀!”宋应星一拍大腿道:“若是有了精微的测量工具便行。只是现在的工具根本无法测量火枪部件的精度。”刚刚展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中国的长度单位已经分得非常细了,其中最小的单位为忽,一尺为十寸、一寸为十分、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一毫为十丝、一丝为十忽。

  也就是说一忽相当于一尺的十万分之一,一米的三十万分一,只有三微米多一点,用来量测火枪各种部件的精度绰绰有余,可是这种长度只存在于文人的笔墨之中,从没有精确的制出来。

  难怪无法给部件定标准,没有标准自然就无法进行流水线生产,秦朝时可以做到,是因为冷兵器的精度要求不高,而且秦国的组织严密,法律完善,整个国家就象一部精密的机器在运转,而秦亡后,取而代之的汉朝实行的却是黄老之术,以前秦国法律荡然无存,流水线生产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这一点汉朝无法做到,难怪会失传。

  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精微的测量工具。

  “精度不够那就改,朕就不信,制不出准确的测量工具出来。”

  崇祯的话犹如在陈瑞等人面前打开了一扇窗,宋应星与方以智两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对呀,没有就做,我就不行做不出来。”

  此时一直不怎么言语的杨子荣出声道:“启禀皇上,臣当年游走江湖之时,识得一好友,此人出于工匠之家,精通火药、机关技巧之术。据其所说,他们之所以能在这方面出类拔萃全赖他们家传一种量测物体的工具,唤作游标卡尺。”

  “家传?游标卡尺?”崇祯瞪大了眼睛,这不是西方传进来的么?怎么大明就有了。

  “没错。”杨子荣朗声道,“我那好友说,用这个游标卡尺来量测物体,可以将肉眼无法分清的刻度放大。”

  “游标卡尺,什么东西?竟然能将肉眼无法分清的刻度放大?”宋应星惊叫道。

  “子荣兄年轻时单身只剑独闯江湖,闯下‘一剑横天’的赫赫名头。而且将江湖大豪的千金娶了回来,成为江湖一大美谈。如今虽然身居庙堂,但是却与以前的江湖好友有着联系,若想知道什么是游标卡尺了。”崔慕白侃侃而谈。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