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再造神州_平凡普通【完结】(1453)

  有学者预言,如果中国再出现一次破坏性的群众运动的话,那么这场运动则肯定是以民族主义为号召的。我深以为然,民族主义就有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能在国家危难之时,唤起人民的团结精神和牺牲精神,挽狂澜之既到;而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却又会成为了阴谋家的手段,利用之镇压内部异见,实行对外侵略。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能不对这些仇日的言论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了。

  这些言论真是日本人发表的么?

  很可惜,在热情过后,人们都会发现这些文章几乎全是中国人杜撰出来的。验证过程不需要太复杂,稍懂日文的网友(甚至看得明白平假名的网友)可以在GOOGLE上搜索一下,看看这些文章有否有在日本网站出现过便可以得知了。杜撰这些文章的人显然水平不大高,对日本文化和传统也一知半解,只是仿照田中奏折、板块论,将“大日本帝国”、“支那人”、“大和民族”之类的词语堆砌一下,然后再加上一些人云亦云的军事观点便写成了洋洋几千字了。如果让真正的日本人来看,可能会笑掉大牙。

  这些言论代表日本人的主流民意么?

  不可否认,日本存有不少立意与中国为敌的右翼组织。据统计,日本右翼团体组织从60年代的400多个增至今天的900多个,其成员达12万多人,但当我们将这12万人对比一下日本总体人口基数(约1亿3千万)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其实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群,只是他们的声音过于刺耳,让我们有了“日本军国主义”随时都会复僻的错觉。而就此问题,我也曾问过好几个曾在日本留过学的朋友,但他们的答案都近乎于一致的:时下的日本青年对政治并不关心,他们更关心的是毕业后是否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一个更为明显的例证,就是我们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的那些身穿皇军军服、拿着太阳旗在游街的日本右翼分子,都不过是一些沉迷于二战时代的老不死家伙,并无多少青壮年参与。

  罢买日货真的能让日本人受到惩罚么?

  在上个世纪初,罢买日货确实是一个惩罚日本人的好方法,那时候的日货大多都是在日本生产的。但时至今日,全球的经济都已经高度一体化了,往往是一荣俱荣、一败俱败,现在大多数的所谓日货都是在中国国内设厂生产,然后销往世界各地的了,而且日本每年也大量进口中国商品,那么提倡罢买日货不是为中国制造更多的下岗工人和减少中国政府的税收么?这无疑是“伤人三千,自损一万”的蠢办法。再者,我们现在如何分清哪些究竟是日货、哪些是国货呢?例如中国企业在日本生产的货物算是日货么?日本企业在中国生产的货物呢?中日合资生产的呢?

  什么是爱国?

  爱国,必须是思想和行动一致的。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正因如此,我们很难将“爱国青年们”号召“东京大屠杀”、“杀光日本男人奸污日本女人”定性为爱国行为,稍微清醒的人都意识到,这不过是“爱国青年们”为了获得某种猥琐的快感和满足而意淫一下罢了,“爱国青年们”深知把这些口号落实到行动上所需付出的代价。因此,我们很少能看到如冯锦华、陈毓祥这样的人,一个为了捍卫民族尊严而在靖国神社写标语,另一个则为保卫国家领土而在钓鱼台海域蹈海,他们都为了他们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一个是坐牢,另一个则献出了生命……这才是真正爱国志士啊!

  爱国,必须是热情和理性统一的。爱国,只有热情而缺乏理性的结果就是误国,义和团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都是一个好例子,其惨痛教训至今依然让我们记忆犹新。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予以反省和警惕,每出现一次这样的运动,中国的文明进程都将倒退几十年。

  中日关系这个话题恐怕不是本文能够说清的,无可置疑是,近代的两场战争确实让两国人民的感情都存有深深的芥蒂,而现在两国经济上的崛起又让双方都猜忌不已,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言,有两点是必须明确的:一、我们记住昨天的仇恨,目的是为了避免昨天的悲剧重演,而决不是为了煽动新的仇恨。二、今日的中国已非昔日积弱之国,日本若再心存非分之想,恐怕要付出比昔日更大的代价。因此,中国并不存在太多的外部危机,相反,今年的SARS事件、孙志刚事件却暴露出了更多更大的内部危机,这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文章二:

  有时候,投降更需要勇气……

  我家旁边有一条名叫状元坊的小巷,尽管不太宽也不太长,但因为里面售卖服饰精品的店铺林立,故此平时总是出入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状元坊本名叫做通泰里,南宋后才被当地居民改叫这个名字的,为的是纪念曾在这里居住的一位状元张镇孙。

  张镇孙十二岁便有“神童”之称,十五岁在乡试中名列前茅。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上京赴试,殿试洋洋七千言的《殿试笔》,得到了宋度宗的赞赏,钦定其为新科状元。因其为人正直,故得罪奸相贾似道,罢官回广州隐居。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冬,元兵南下,势不可挡,张镇孙临危受命,担任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按抚,率兵转战广东各地,誓图恢复故土。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张镇孙率军收复了陷落三个月的广州,军心、民心皆为之大振。但不久,元军又复包围广州。此其时,广州城内已经弹尽粮绝,而外则又无援军。张镇孙为免广州被屠城,故与元军谈判,以广州不受屠城为条件,向元军开城投降。张镇孙被俘后,拒绝元朝的高官厚禄,在押解北上途中绝食而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