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甲申天变_短头发【完结】(103)

  当铁叉被对面这个脸上带着巨大疤痕的少年无视的时候,这个叫达鲁的老兵就知道要糟,因为递出去刀子被少年身边的人给拦下了。

  本能的想要跳开闪避,身子却已腾空,这才诧异的发现少年手中的铁叉已经刺进胸膛。

  叉尾下压,叉尖微微上扬,正好从正前方胸腹之间刺入。很熟练的左手猛然下压右手上挑,就把喷着血的鞑子甩了出去。

  干净利落,只此一击即可建功。

  见血之后的赴死军士气飙升,丁乙这个大块头还是保持他惯有的作风,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拼死战斗,巨熊一般撞进鞑子队中……

  赴死军的战斗力并不比正蓝旗低下,又有铁黄瓜的前期杀伤优势,战局很快明朗起来。

  满洲佐领挥舞着长刀大声吆喝着什么,挥手砍翻几个想要回头的士卒……

  不过是一顿饭的功夫,这七八百八旗兵就损伤近半,尽管佐领还在执行残酷血腥的战场纪律,却再也收拢不住四下奔逃的败兵。

  “你们,上去割脑袋。”

  李四一声令下,几百孩儿兵欢天喜地的撒起欢儿来,欢笑着冲上前去,掏出短刃割下敌人的头颅,同时兴致勃勃的砍杀那些伤兵。

  “咱们赢了,”魏无牙孩子一样欢喜的大叫,摸索了半天才发觉自己忘记带随身的折扇。

  要是能在这个时候挥舞几下扇子,那才真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岂不羡煞周郎?

  李四恨不得踹这老东西两脚,不过魏无牙也不光是耍宝,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六个佐领,我看到了最少有六个佐领,这里头有猫腻。”

  一个佐领可以指挥一牛录的八旗战兵,加上奴兵的话,一个佐领手下起码也有四五百人。

  按满洲军制,一牛录有战兵三百(因为皇太极热衷集权,造成有些旗的牛录被抽调的只剩下200),可是对面这七八百人却有六个佐领。

  “鞑子是残兵,为何不见他们的援兵过来,难道是看着他们送死?”

  “娘的,”李四狠狠的骂了一句之后:“咱们是吃了胆小的亏,鞑子已经没有力气了。全军压上,前冲。”

  这七八百正蓝旗战兵仅仅是战斗的前奏,目的是迟滞赴死军的进展速度。

  李四大吼一声,身后作为临时预备队使用的小队立刻跟着冲了上去。

  关于书评精华的问题:很多书友的书评是应该加精华的,但是加精之后却没有显示,作者本人实在搞不明白是为什么,过了两天回头再看,有的已经加上有的没有加……读者赎罪,不是作者舍不得精华,是拿水平系统很没有办法。

  长路漫漫荆棘征程

  第七十五章 添油是不好的

  窝火。

  从一开始,孔有德就很窝火。

  投靠满洲人也这么些年了,在皇太极时代还好一些,起码还有最起码的礼遇。可皇太极一死,境遇就大不如前了。

  且不说多尔衮不大信任自己这些“早顺”的汉将,就是那些满洲参领甚至佐领,也敢给自己脸色看。

  虽然说起来也是王爷,可是“恭顺王”怎么听怎么刺耳,光是这些也就罢了,手上的权利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同样是投靠满洲人,吴三桂就是个“平西王”,听着也比“恭顺王”要光彩的多,难道自己跨海投奔就比吴三桂献山海关的功劳小?

  当年皇太极在的时候也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现在……

  年景不一样了。

  所谓的恭顺王就是给满洲主子擦屁股的奴才。

  跟着豫亲王多铎进入河南以后,一路斩关下城,追的闯军四下乱窜,鲜有抵抗,局面顺利的叫人不敢相信。

  豫亲王的两万大军前脚刚刚离开临颍西进,后脚就出了乱子。

  在这一带十分活跃的民间宗社纠集起一票人马,跑到临颍来劝赈,当地大户豪强顶不住压力,只好追赶多铎求援。

  于是乎恭顺王就被派来平乱。

  一想到这里,孔有德就想骂:“多铎真是个十足的笨蛋呐,地方上的宗社会党什么时候成过势?理会他们做什么?赶紧西进陕西才是正理,要不然大功大劳都被吴三桂抢去了。”

  虽然恭顺王和豫亲王都是王爷,可实权和待遇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豫亲王甩给恭顺王一千两百汉军之后,继续往西。

  孔有德也是个知兵用兵的行家,立刻带着一千两百手下飞军回头,把闹着劝赈的三千多乱民赶到了颍河和清流水的交汇点,让他们无路可退插翅难飞。

  可问题是这些闹劝赈的乱民不是只有这点,附近的乱民知道消息以后纷纷来援,硬是把擅长打仗的孔有德拖在这个三河交汇的岔子口。

  打吧,自己兵力太少而乱民太多,没有必胜的把握。不打吧,灰溜溜的撤回去太没有面子,更让满洲主子看不起。

  无奈之下的孔有德选择了和乱民一样的老办法:求援。

  于是,多铎又给他一千二百汉军。

  而乱民又在增加,打了一整天还是不胜不败的局面。乱民想跑也跑不掉,汉军也无力消灭对方。

  这回孔有德学了乖,一看局面僵持而且乱民还在继续增多,立刻就再次求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