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风云录_kitty【完结】(135)

  三人一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都是面面相觑,作声不得。长孙无忌善避嫌疑,知道此时李世民自以为是,很难说服他回心转意,便不愿开口相劝;房玄龄也是极力反对此举,但他向来畏惧李世民的威严,亦是不敢开口相劝。二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都往杜如晦扫了过去。平日他二人有什么不愿或不敢对李世民说的话,都是由杜如晦说出来。

  “大王此举,太过冒险!”杜如晦果然说出了二人心中想说的话。

  李世民冷颜道:“天下事又有哪一件能容你安安稳稳的办成?我从太原起兵以来,也不知已冒过多少奇险,不都是从大险中反而得了大胜?要成大事,必冒大险,自古皆然!”

  杜如晦厉声道:“但是大王今次冒的险,却是孤注之险!成大事者,自当冒险,却不可冒孤注之险!”

  李世民面若寒霜,道:“我这怎地是孤注之险了?”

  杜如晦激昂的道:“大王此举,成,则天命有归;败,则不仅死无葬身之地,还要身败名裂,从此背上乱臣贼子的恶名,遗臭万年!这种毫无回旋余地之险,不是孤注之险,还有什么是孤注之险?”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见杜如晦竟当李世民之面说出如此激愤之言,都不禁吓得目瞪口呆,心想:“你这岂不是要惹怒了他?”

  果然,李世民听他话中全是教训自己的意味,哪里承受得了?负气怒道:“就算是孤注之险,我也要冒他一冒!”

  “大王若真的非要冒此孤注之险,那就先请斩了如晦!”杜如晦说着,“嗵”的一声已跪倒在李世民面前。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二人大骇,忙亦跟着下跪。

  房玄龄道:“大王息怒!如晦所言,亦是玄龄心中所想,望大王三思!”

  长孙无忌也道:“大王乃天生圣人,岂可不自重性命,干冒奇险!”

  “这……这……你们这是怎么了?快都起来!”李世民不想竟会出现这种情景,忙伸手要扶杜如晦起来。

  杜如晦双手死死撑在地上,不肯起来,道:“大王,请容如晦诉说肺腑之言!”

  李世民无奈,只得道:“有什么话何不起来好好说?或许……我真的是有些躁之过急、考虑不周了。”

  三人于是都站起坐下。

  杜如晦道:“大王不能行险,原因有三:其一,皇上虽然不明,但并无大过,大王份属儿臣,若公然抗旨,不但名不正,更是言不顺!大王名不正言不顺,又何以服众?东征战士大多家在关中,皇上只要下一道诏书,凡追随大王者灭其满门、降附朝廷者优待其家眷,已足以散去大王麾下大半士卒!其二,皇上和太子虽不及大王用兵如神,但亦非对战阵之事一窍不通。若他们死守潼关天险,大王可有必胜之算能一时三刻间就破城?若果不能,大军锐气衰竭,势难持久作战!其三,如今郑夏两国虽灭,但天下并未完全太平,突厥更是一直在边境之上虎视眈眈。若大王与皇上争战不休,象李靖、罗艺等人或胸怀兵甲、或手握重兵,岂有不乘乱而起之理?这一来,全国重新陷入群雄割据、兵连祸结之中,大王就算天命所归、终能取胜,天下已是山河破碎之势,难以收拾!”

  “还有,“房玄龄接口道,“齐王现下也在军中。大王若要留在洛阳,势必先诛齐王,以除后患。但这么一来,天下人都不会说齐王是凶险小人、罪有应得;反会说大王不仁不义、残害骨肉,对大王名望大损!”

  长孙无忌也道:“再说,大王家室都在长安,大王难道真能弃之若履?”他想到妹妹无垢,不禁暗恨,想:“想是你有了那吉儿,巴不得我妹妹死了,好让这狐狸精扶正!”

  “这……”李世民给他三人这一轮急攻,越听越是心惊,仿如一桶雪水从头浇到脚,将他满腔热望全都泼冷。他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躁之过急、考虑不周。他太急于除掉李元吉了;他太急于登上大位了!所思所想,全是有利于他自己的胜算,却从没细想过三人所说的一切。他不禁在心中长叹一声,想:“如果连这三个心腹谋臣都认为无必胜之算,其他人又怎能一心一意随我成就大业?我若硬要冒险一搏,必定有败无胜,当真成了孤注一掷!”

  房玄龄见李世民已有回转之心,忙趁热打铁的道:“大王连灭两国,功劳之大,威震天下、名满海内。皇上虽已心生疑忌,但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对大王作出不利之举。大王还是应该班师回朝、徐徐图之,务求不发则已、一发必中!”

  李世民面露无奈之色。“不发则已、一发必中”,这句话他很喜欢,也常以此法屡破强敌。但“徐徐图之”他却极不情愿。但看眼前情势,确如三人所言,他恐怕也只能用“徐徐图之”来争得天命了。

  杜如晦又道:“大王精通兵法,当知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

  李世民一怔,道:“如晦兄这么说,是指我不知‘己’,还是不知‘彼’?”

  “大王以为这‘己’是谁?‘彼’是谁?”杜如晦不答反问。

  “嗯,‘己’当然是指我和诸位了。至于‘彼’,那就是父皇、太子、齐王、宫中张尹二妃,或许还有裴寂。”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