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色的起点_叶永烈【完结】(118)

  杨明斋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之后,日渐受到冷落,其原因可能在于他曾非常坚决地反对共产国际马林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杨明斋的身份,不同于一般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毕竟是由俄共(布)派遣来华的。虽然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之后,杨明斋服从共产国际的决定,拥护国共合作,然而,他已不像当初陪维经斯基来华时那样受到信任……

  他蒙冤而死之际,为五十六岁。周恩来赞誉他是“忠厚长者”余世诚:《一位忠厚长者》,《人物》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虽然他被历史淹没多年,但中国共产党人仍深深怀念着这位建党元勋。经过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者们的努力,现在,终于把杨明斋身上的历史积灰掸去。

  第八部分:锤炼马林死于法西斯屠刀 1

  马林对于中国共产党,有两大贡献。

  第一,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第二,制定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战略,使中国共产党迅速得以发展。

  虽然马林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刚一提出,便受到了极其激烈的反对,但他毕竟还是征得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的同意和支持,带着“衬衫文件”回到中国召开“西湖会议”,说服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

  此后,一九二三年六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三大”,马林自始至终参加。就连陈独秀本人,也在中国共产党“三大”所作的报告中说:

  “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从这时起,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有了重大的改变。以前,我们党的政策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合实际的,以后我们便更多地注意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并开始参加现实的运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一九一九—一九二四),二六一页,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中国共产党“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贯彻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意见。

  后来,在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九日,当马林跟美国伊罗生教授谈话时,曾回忆了他的关于国共合作的意见的由来:

  “我提出这些意见时,从来没有从莫斯科得到什么具体专门指示的问题。我离开莫斯科时没有什么指示。我只是以我自己在爪哇伊斯兰教联盟运动中取得的经验作为依据。……由此,你就能理解在中国努力同国民党建立这种形式的合作是直接以爪哇的成功经验为依据的。”

  他提出的国共合作,人称“斯内夫利特战略”,亦即“马林战略”。

  他一次次跟陈独秀交谈,一次次跟孙中山交谈,终于促使陈独秀与孙中山会谈,终于促使孙中山在一九二三年八月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俄……

  共产国际在海参崴建立了远东局,在一九二三年一月十二日由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柯拉洛夫签署第二八二号文件,任命马林为远东局第三号人物。

  此后,马林的工作又有变动,如他所说:

  “我被先后提议任驻广州领事和俄罗斯通讯社(引者注:即塔斯社前身)记者,我拒绝了。后来,当我知道已作出上述人事变动的安排,我就离开了。”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九日马林与美国伊罗生教授的谈话记录。

  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被降为“驻广州领事”以至“俄罗斯通讯社记者”,是由于他的意见与共产国际领导——斯大林、加拉罕、鲍罗廷、罗易产生了分歧。

  一九二三年十月,马林被调离中国。

  一九二四年初,马林回到了莫斯科,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鉴于意见不合,一九二四年四月,马林向共产国际辞职,回到了祖国荷兰,参加荷兰共产党的工作,担任码头工会秘书。

  一九二五年,罗章龙赴荷兰汉堡出席国际运输会议,与马林相遇,彼此异常欣喜。会议结束后,罗章龙应马林之邀,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他的家里。他家很不错,花园洋房。那时,他的公开身份是教授。妻子也是荷兰人。马林以主人身份热情款待罗章龙,留罗章龙在他家住了一星期,情同手足。

  马林虽已远离中国,但仍非常关心中国的命运。

  马林对罗章龙说道:

  “中国是农业大国,无民主习惯,推翻一代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平常,但要建立民主制度却有重重困难。唯有通过工人运动可以接近民主,纵有困难,不宜灰心,舍此以外达向民主的道路可谓徒劳!”

  一年之后,马林的情况剧变:斯大林在共产国际以及联共(布)开展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马林站在托洛茨基一边。这样,他无法再在荷兰共产党内立足,于一九二七年宣布退出。

  一九二八年,当罗章龙到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六大”时,正巧马林也在莫斯科。马林前往鸱林别墅看望老朋友。谈及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后的艰难处境时,马林对罗章龙说了一番颇为感慨的话:“中国问题,棋输一着,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今后应正视错误,努力前进,历史车轮自会循正当轨道迈进。”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