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色的起点_叶永烈【完结】(17)

  马林的跃升,当然是由于列宁的信赖。而他,正是以丰富的革命经验和超群的工作能力,赢得了列宁的垂青……马林,这个荷兰人,怎么会对东方的殖民地的革命如此熟悉?他怎么会成为印尼共产党的代表?

  在众多的欧洲国家中,荷兰和葡萄牙是两个奇特的国家。这是两个小国,论面积不到十万平方公里,论人口不过一千万上下,可是却曾成为不可一世的“海上霸王”:在十五到十六世纪,葡萄牙凭借自己强大的船队远征海外,占领了很多殖民地,成了“殖民地大国”。紧接着,在十七世纪,荷兰猛烈地向海外扩张,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殖民帝国。

  荷兰的殖民者远征亚洲,印度尼西亚沦为“荷属东印度”。一八八三年,马林降生在盛开郁金香的荷兰海港鹿特丹。鹿特丹不仅是荷兰第一大港,迄今仍是世界最大的海港,万国商船云集。莱茵河、马斯河在那里注入北海。一座座风车在这片地势低洼的土地上缓缓转动,把水排到长长的海堤之外。

  马林在这“欧洲的门户”长大。中学毕业后,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考入荷京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开始懂得革命的道理。一九○二年,十九岁的马林加入了荷兰的社会民主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他在铁路部门从事工会工作,表现出他的很强的组织才能。一九一三年,三十岁的马林被派往万里之遥的荷属东印度从事革命工作。

  印度尼西亚号称“千岛之国”。最为繁华的是爪哇岛,那里集中着全国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马林在爪哇岛的三宝垄,担任那里商会的秘书。不久,他便兼任三宝垄铁路电车工会机关刊物《坚韧报》主编。在那里的荷兰人大都是殖民地统治者,而马林却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成为那里革命的组织者。

  马林深感政党的重要性。一九一四年五月九日,在马林的倡议下,发起了“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印尼共产党的前身)。他也意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亲自创办了荷兰文的《自由呼声报》。后来,他又创办了印尼文的《人民呼声报》,擅长作文的他,写了不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列宁成功地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消息传到荷属东印度,马林兴奋不已,发表了好多篇文章,为十月革命欢呼雀跃。荷属东印度总督早已把马林视为眼中钉。这时,抓住了马林的文章作为把柄,通缉马林,并由三宝垄法院对马林进行了审讯。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五日,马林被荷属东印度总督下令驱逐出境。

  马林不得不回到荷兰。但是,他仍通过他在荷属东印度的战友,领导着那里的革命活动。一九二○年五月二十三日,荷属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印尼共产党”。就在这个月,马林从荷兰前往苏俄,以印尼共产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共产国际“二大”的筹备工作。在莫斯科,列宁一次又一次会见马林,跟他讨论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因为马林有着在殖民地领导革命的丰富经验……列宁那睿智的目光,关注着世界的东方,尤为关心东方的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列宁说,“东方各民族对帝国主义的态度和他们的革命运动”,目前具有“最重大的意义”。然而,中国还没有共产党!列宁在考虑着、物色着恰当的人选,派往中国,帮助中国革命者建立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

  马林闯进了列宁的视野。不言而喻,他是非常合适的人选。这样,马林在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民族殖民地委员会秘书之后,又接到共产国际一项新的使命: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

  马林的这项新的使命的任务是:考察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各国的情况和建立联系,调查是否有希望和可能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远东局,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不过,马林在接到共产国际和列宁的委派之后,没有马上前往中国。他到苏联巴库出席了东方人民代表大会。然后,又回到荷兰,希望办理撤销荷属东印度对他的驱逐令的手续。一九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他向荷属东印度总督寄递的撤销驱逐令的申请书被驳回。他又到意大利处理一些事务。在一九二一年暮春夏初,他出现在维也纳,开始他的中国之行……

  第二部分:前奏“马客士”和“里林”名震华夏 1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中国,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河山,众多的人口。中国,中国,一八四○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然而,中国仍在浑浑噩噩地沉睡着。

  十九世纪法国统帅拿破仑有句关于中国的命运的话倒是千真万确:中国是东方的睡狮,一旦苏醒过来,它将是无可匹敌的!当二十世纪的曙光照耀在东方睡狮身上,漫漫长夜终于渐渐过去。这时,一个德国人的名字及其学说,开始传入中国。此人名叫马克思,也被译为“马客士”、“马客偲”、“麦喀士”。最早用中文介绍马克思的,是一八九九年二月(己亥正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一二一期所载《大同学》第一章最近又有人考证,说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一八九八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泰西民法志》中译本,译者胡贻谷。但迄今未找到一八九八年原版本。“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实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吾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币,必将尽入其手。”虽然此处把马克思误为英国人,但毕竟第一次把马克思介绍给中国读者。紧接着,一八九九年四月出版的《万国公报》,则称“德国之马客偲,主于资本者也”。这一回,把马克思的国籍说对了,而“主于资本者”是指致力于“资本”的研究。到了一九○二年,广有影响的《新民丛报》也介绍了马克思。《新民丛报》的主笔,乃是与康有为一起发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赫赫有名的清末举人梁启超。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提及:“麦喀士,日耳曼社会主义之泰斗也。”这样,长着络腮大胡子的马克思,开始为中国人所知——其实,早在马克思于一八八三年逝世前,他已是欧洲名震各国的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