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细说三国_黎东方【完结】(131)

  第九次,在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大举伐蜀,分兵三路:第一路,叫邓艾带三万人把姜维牵制在沓中;第二路,叫诸葛绪带三万人打祁山,断姜维的归路;第三路,叫钟会带十几万人翻越秦岭,进取汉中。

  钟会带领十几万人分别由骆谷、斜谷、子午谷,都翻越了秦岭,进抵汉中的外围的两个城;汉城与乐城。这两个城,各有五千人把守。钟会只叫部队对他们包围监视,而不必忙于破城,只须阻止城內的兵去救汉中。

  钟会在孤立了汉中以后,不费吹灰之力,将它占领。阳平关也被他收买了一个姓蒋名舒的攻下。守关的将领傅佥,力战而死。

  姜维听到汉中失守,不再和邓艾死缠,抽兵东下,到了阴平桥头,骗过诸葛绪,而回到今日的四川,与张翼共守剑阁。

  姜维骗过诸葛绪,真可说得上只是“略施小计”而已。姜维先绕到阴平桥头的北边,诸葛绪就走到北边来堵截;姜维又很迅速地来到阴平,走过了桥。

  张翼原本是与傅佥守阳平关的。关破了以后,张翼带了残部向南走,遇到姜维的兵,会合在一起,共守剑阁,抵挡钟会的大军。

  姜维也许犯了一个错误:他不应该不解决诸葛绪,留兵守住阴平。然而他是值得原谅的。第一,他急于到四川去抵挡钟会;第二,他以为追他的邓艾,会过了阴平继续追他。不曾料到邓艾竟然由阴平直接翻山,穿过七百里的无人之境,经江油县到达涪县(绵阳)。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阳抵挡邓艾不住,退往绵竹。邓艾追到绵竹,诸葛瞻战死。

  邓艾长驱直入,到达成都。后主听了谯周等人的话,捆绑了自己,走到邓艾军前,向邓艾递了一张投降魏国皇帝(少帝曹奂)的表。邓艾欣然接受,解了后主的绑。

  后主这时候已经下诏书给姜维,叫姜维投降。姜维与将士从剑阁走到郪县(三台),打听消息,接到了严令投降的诏书,全军将士都气得“拔刀砍石”。

  钟会的大军追他们,从剑阁迫到了郪县、涪县(绵阳)。姜维只得就在绵阳,率领部队向钟会投降。

  钟会对姜维不仅很有礼貌,而且推心置腹,成为最好的朋友。这是很容易解释的。双方都是颇能打仗的人;这叫做惺惺相惜。钟会与姜维“出则同辈,入则同席”。

  钟会告诉他自己的长生(秘书长)其后以注解《左传》成名的杜预:“拿姜伯约比中原的人士,他好过了诸葛公休与夏侯太初”(姜维的字,是伯约;诸葛诞的字,是公休;夏侯玄的字,是太初)。

  钟会只见到姜维的能力,不曾识得姜维的内心。姜维在内心里实在不愿意投降。他的投降,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他有一套极苦心、极大胆的“阴谋”,而目的在于消灭已经侵入的魏军,让后主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先恢复汉的益州领土,再收复整个的江山。

  他的办法是:劝钟会第一步除掉邓艾,第二步申讨司马昭,第三步自为天子。他留下了一个第四步,不曾告诉钟会。他的第四步,是杀掉钟会,让后主再做天子。

  钟会果然听他的话,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说邓艾图谋不轨。司马昭派人用囚车把邓艾装载回京。中途,有刺客把邓艾杀了。这刺客,可能是钟会派遣的;也可能是姜维暗中派遣的。

  邓艾死了以后,司马昭对钟会发生怀疑。他亲自带了十万兵来到长安,而且又叫贾充带五万兵由斜谷先行由汉中入蜀。

  钟会心里明白,这分明是对付自己。于是,立刻实行姜维教给他的第二步:对司马昭造反,自称“益州牧”,宣言以魏国忠臣的姿态,申讨奸臣司马昭。

  传说,与钟会同来的魏方将士都害怕起来。他们不愿意与钟会一致,对司马昭造反;他们更不愿意于钟会被司马昭打败之时,受到牵累。

  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姓胡名烈,是中级军官,临时想出了一个保命的主意。他散布谣言,说钟会不再信任魏军将领,而只肯信任姜维;又说钟会已经挖妤一个大坑,要把魏军将领全部活埋。于是,魏军将士便在某一天暴动了起来,杀掉钟会,也杀掉姜维。

  事实是:钟会并没活埋魏军将领之意,只想派姜雏带领五万兵当先锋,北上汉中,与贾充对敌。

  姜维倒是真想找机会杀了钟会的。《华阳国志》记载了他写给后主的一封密函:“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华阳国志》也说了,姜维“欲杀会,尽坑魏兵”,这显然是扩大了胡烈所造的谣。胡烈不过说了钟会想尽坑“魏将”,《华阳国志》却说成姜维想尽坑魏兵。尽坑魏将,已经很不容易;尽坑十几万名魏兵,如何可能?那么多的魏兵,他们能够俯首帖耳,听候活埋么?

  姜维的全套计划,不幸败坏在胡烈一人所造的谣言上。倘若他成功了,不仅批评家另有一番夸奖,就是那些以耳代目,作应声筒的谣言传播家,也不会说他心狠到准备尽坑十几万的魏方将士了。

  批评家中对姜维最不客气的,是孙盛。孙盛说:姜维不忠、不孝、不义、不节。其实,姜维投奔渚葛亮,由于天水郡太守马遵不让他回去。他见到诸葛亮,表露了他“心存汉室”,这是忠心于汉。忠心于汉,当然要比忠心于篡汉的魏好多了。不能遵母亲之意而回乡,那是忠孝不能两全,值得原谅。带蜀兵打魏军,是打奸臣,不是打家乡或旧邦,不应称为不义。国亡不死,一则是奉了后主之命,二则是“留此身以有待”,不应称为不节。孙盛的批评,完全错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