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的刀锋: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_曾纪鑫【完结】(50)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除孔子外,还有孟子。包括此后的一些大儒及继承者,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发展,但一以贯之的脉络却相当清晰,基本上是沿着孔子改造后的儒教在他圈定的世俗化轨道上前进,既缓慢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与。

  孔子世俗儒学的主要特征为:着眼于脚下的现实,不作思辨哲学之类的玄想,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人生;讲究中庸之道,将其视为为人处世的最高行为准则;提倡仁义礼德、内圣外王,强调个人服从国家,个性融于群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衡量个体的成败得失;崇尚三皇五帝及西周时代,推重远古圣贤,憧憬理想的大同世界……

  孔子将他的这套仁义礼德及中庸复古学说四处“兜售”,而在封国林立各自凭借武力“说话”的春秋末期根本就不会有半点“市场”,他也就只有东奔西窜到处碰壁。

  及至战国时代,秦国重用法家,一跃而成为天下强国,秦始皇一统天下大举焚书,儒学首当其冲地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秦朝短命而亡,西汉初期,统治者提倡无为而治,重用的一直是黄老学说。

  表面看来,自春秋末期的战乱以来,孔子儒学已由初期占据华夏中心地位的原始儒学退居到的边缘地带,成为法学、黄老之学的陪衬。然而,我们只要稍稍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先秦时期,儒学虽然没能成为思想的中心,但它与法、墨、道等家并列,一直居于显学的位置。孔子作为先秦上最为成功的教育家,他所培养的儒家“学徒”就如播撒在中华大地上的一粒粒种子,在这块哺育了儒学的适宜土壤上继续生长。他的那些弟子们通过兴办“私学”的形式,很快就将孔子儒家学说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占有了广阔的民间“市场”。因此,孔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从政无门后降格以求的教育活动。

  孔子儒家得到百姓的认可,在民间一天天长大,形成蔚为壮观的民间“气候”,再到官方重视、重用,不过是一桩时间迟早的事情罢了。

  除教育活动外,孔子的另一成功因素就在于他的超常智慧。他通过编订典籍的方式将儒家学说既零散又系统地融于《易》、《春秋》、《诗》、《书》、《礼》、《乐》等书之中。后人只要阅读这些早已流传的经书,那么,就将自自然然地受到儒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哪怕在秦始皇实行最为惨烈的浩劫——书之时,位于六经之首的《周易》却能以占卜之书的“身份”得以保全。孔子曾对《周易》进行过一番精心的改造,据司马迁所言:“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也就是说,在其他诸子百家惨遭毁灭性的打击之时,儒家思想虽也处于低潮,却依凭凝聚了儒学之精华的《周易》一书得以继续传承,学术源流从未有过停止与中断。

  汉初统治者虽重黄老的新道家学说,但并不排斥儒学。有着广阔民间市场的儒学很快就在当时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复苏了,发展到堪与黄老学说分庭抗礼的地步。据清人张金吾《两汉五经博士考》所记,汉初可考的十五名博士中,绝大多数就是儒生。

  儒学虽无开拓、创业的探索精神,但它积极用世的内容却极适宜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巩固政权,就连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也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儒者可以守成”。儒学愚民思想可让底层人民浑浑噩噩无知无识,它的等级秩序将民众划分为森严壁垒的级别各自相安,它的仁义礼德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不敢越轨,它的中庸之道使人保持一种不偏不倚、回避矛盾的处世原则,它的怀念远古、憧憬理想的大同世界给人一种虚幻的安慰,它残留下来的宗教痕迹使得人们将它视为人生的一种准宗教信奉不渝……于是,当西汉中期之时,生产发展到较为繁荣的程度,“可以守成”、能够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学理所当然地就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儒学,在退出昔日的主流地位后沉寂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又粉墨登场,进入了喧嚣的中心。此后的历代封建帝王便一脉相承、始终不渝衷心信奉,并将它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国教”地位。

  汉武帝刘彻那看似偶然的选择,其实包含着一种、与政治的内在必然。

  万马齐喑的始作俑者 四

  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董仲舒身上。他在完成策对之后,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对其中的思想观点及建议措施都非常的满意。事实也正是如此,汉武帝对“天人三策”不仅激赏,而且及时、严厉地采纳施行。然而,汉武帝却并没有因此而重用他,连在中央的位置也没给安排一个,而是将他派往诸侯国江都为相。

  汉武帝征召贤良之士的目的,就在于量材录用,以佐其政。董仲舒排名第一,策论又好,却为何得不到皇上的重用呢?这真让董仲舒百思不得其解。他一辈子盼望着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权力的中心位置一展宏图。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自以为可以发挥、施展的机会,可皇上只对他欣赏,却不愿委以大任。于是,他的心中涌过了一股难抑的失落与惆怅。

  他想不通,也许,是因为江都王的缘故吧?汉时江都,即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封到那儿的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哥哥,他喜好武力,崇尚冒险,为人骄横,颇有一点桀骜不驯的味道。很有可能,汉武帝派他去当江都相,是想依靠他以儒家礼仪去束缚、纠正易王的过错,从而维护中央的集权统治。如此说来,也可以认为这是汉武帝对他另一种形式的重用。也只有这样解释,他的内心才能够得到一点安慰与平衡。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