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奕子江山_七弦儿【完结】(2)

  [架空历史] 《奕子江山》作者:七弦儿【完结】

  原载于《秦安县地方志》

  提要:成纪是见于史籍较早的一个古地名,传说它由伏羲之母华胥怀胎十二年生伏羲而得名。秦安属古成纪的中心地带,西汉王朝在成纪的中心地带设置了成纪县,县治今秦安县城北三十里之“小坑川”。从各类史籍的记载,从实地调查考证和发现的古城址来看,《旧唐书》记载的“成纪,汉县,旧治小坑川。”就是今秦安县城北三十里之安伏川。

  成纪做为县,始置于西汉,终废于明代,从汉至元,置省无常。其治地、县域都多有变迁,往往是同名异地,众说纷纭。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汉成纪县的治地争论不休,以致新版《辞海》也改变了成纪条原来的释文。通过多年来的编史修志和实地考察,笔者对汉成纪县的县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今在甘肃省地方志学会与甘肃省历史学会共同举办的甘肃重大史地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作以下考述,敬请方家指教。

  一、成纪的由来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成纪“以庖羲氏孕十二岁生得名,汉其地建县。”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红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以上记载说明,成纪一名来源于伏羲之母华胥怀胎历十二年而生伏羲的古老传说。十二是古人认定的天之大数,《左传·哀公七年》子服景伯曰:“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古人把十二生肖年作为一纪,以一纪传说伏羲之育成,充分反映出先民对伏羲伟大降生的崇敬心理,这就是成纪一名的由来。并说明成纪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地名,它和伏羲的诞生密切相关。

  成纪是见于史籍较早的一个古地名。新编《甘肃省志·大事记》记载:“商小乙二十六年,戎人侵成纪。”将成纪见于史载的历史上推至商朝。古成纪地域范围远比后世的成纪县域大,西北师范大学的陈守忠教授在他著的《河陇史地考述》中说:“成纪这块地方,古时包括地区相当大,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从远古的传说和古地名及地下出土的文物遗址来看,上述这些地方,也就是伏羲最初兴起和活动过的地方,今秦安应当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张先堂研究员在他撰写的《论伏羲神话传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天水地区的关系》一文中说:“所谓伏羲生于成纪,其实是表明古成纪包括的广大地区都是伏羲氏最初兴起的地域。而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当属今秦安县一带。大概伏羲的传说在西汉初很流行,故西汉王朝就在传说的中心地带设置了成纪县。”

  二、汉置成纪县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西北),辖16县,成纪县属天水郡,其辖地主要在今秦安县境内。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成纪县,汉置,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汉文帝时黄龙见成纪,即此。后魏省,北周复置,隋徙治秦安县东。宋时移成纪之名于上邽,明省入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县治。”这段记载很明确地阐述了西汉成纪县县治的方位和具体位置,这个方位正是成纪县的中心地带,与伏羲和其图腾的龙紧密联系了起来。西汉王朝在古成纪地为什么要置成纪县呢?笔者认为,一是汉高祖刘邦对伏羲很崇敬,认为纲纪四方龙治理,他就是天子、龙子、龙的传人。因此,在西汉初期,人们对伏羲的传说和敬仰可能很流行。二是“黄龙见成纪”在当时可能很轰动。在秦安境内,民间一直流传着黄龙见成纪的传说,明《秦安志》中有“卧龙川”的记载。因此,黄龙的出现就更加提高了成纪地区的知名度和凝聚力。三是设置成纪县也是对伏羲的纪念和顺应历史的发展。所以西汉王朝就在成纪的中心地带设置了成纪县,县治选择了位于丝绸古道、葫芦河沿岸的风水宝地—“小坑川”。

  三、小坑川即今安伏川

  据《旧唐书》记载:“成纪,汉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大清一统志》记载:“旧唐书地理志,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秦州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地理通释,城在今县北三十里,宋时移成纪于上邽,故县遂废。”秦安县北三十里之小坑川,准确地望就是现在秦安县北安伏乡的安伏川。唐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记载:“成纪,汉县,在秦州成纪县北二里。”唐之秦州成纪县的县治在今叶堡川,即唐时称的敬亲川,这里距汉成纪县的县治今安伏川的确只有两里之遥。为了考证小坑川及其县治的城址,笔者曾多次深入县北各地以及和秦安相毗邻的静宁县的治平、通渭县的碧玉等地进行了解和考察。从考察情况来看,只有安伏川就是汉成纪县治的“小坑川”,当地人曾称小川。这里气候温和,宜于定居和农作。这里钟灵毓秀,四面环山,仅有葫芦河南北的出口和入口,登高眺望,实属一小坑川。从安伏川的刘家故堆、杨家寺、崖背里、阳洼坪等仰韶文化遗址来看,先民们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出土的陶器和大地湾陶器很相似,他们和大地湾的先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也就是显亲峡谷地,有伏羲和女娲滚磨石成婚的传说。有伏羲演画八卦的传说。有庙嘴山,当地人称此山为女娲的补天柱,传说是后世人逐年用土堆起来的。2007年初,施工的挖掘机在庙嘴挖出许多夹砂陶器,有的陶罐内装有大小人头骨,当地人称“葬罐”、“童罐”、“罐婴”等。有莲花台、风台、华胥沟、白蛇碥等古地名。有以伏姓命名的伏家洼、伏家川、伏家峡、伏家湾等村名。这些村名说来话长,他与伏羲、女娲的风姓相关。据古籍记载,宓、伏同出于风,宓、伏、风本是一姓。在今天看来,风姓已渺然无闻,宓姓也寥寥无几,唯有伏姓尚散居全国一些地方,而主要聚居地仍在今秦安县北,那里的伏姓按洼、川、峡、湾一共分四个份头,他们真可谓伏羲氏族的孑遗。据《水经注》记载:“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瓦亭水今名葫芦河,石宕水由安伏乡的伏家洼流出,今名大祥沟水。位于安伏川北半山腰的伏家洼村有一座古庙,祖祖辈辈敬奉着一位女神,当地人有的称山东神,有的说是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水经注》里记载的女娲祠很可能是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它的位置到底在什么地方?据考察,在伏家洼堡子梁之阳坡有一处地方,当地人叫庙湾,这里曾山曳庙毁,有座庙人称“女娲宫”,在大干修梯田和打水池时,发现过瓦当、砖瓦、彩陶片、土洞口等遗物遗迹。这里很可能就是《水经注》中所记载的女娲祠的所在地。在伏家洼莲峰寺的大殿内,据当地人讲,正中间塑的是如来佛像,有两尊不太高大的一男一女像塑在两旁,称男的为太阳神,女的为月亮神,总称曰:“日月光普照佛祖。”众所周知,在汉墓出土的砖画中,有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的交尾合体图,伏羲手捧太阳,意为太阳神,女娲手捧月亮,意为月亮神。在中国古代的占星术中,女娲是月神。《论衡》记汉代风俗曰:“久雨不霁,则攻社,祭女娲。”可见女娲就是月亮神,是主管水旱之神。莲峰寺大殿内敬奉的太阳神和月亮神也正是伏羲和女娲。安伏川属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和大地湾遗址相毗邻,伏羲、女娲文化的底蕴很深很浓,这里山环水抱,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又是丝绸古道的必经之地,西汉王朝把今之安伏川作为汉成纪县的县治是最佳选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