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驼峰航线_刘小童【完结】(15)

  一片掌声。

  一些华侨都流出了泪水,连嘴里叼着烟斗的船长都过来和大家握手:"很荣幸,

  你们在我的船上。哦…中国军人,好!好!"老人说,那场面,感人啊,让你恨不能马上升空作战!(学成归国后,在中美混合团期间,老人击落过三架日本飞机。) 2002年,酷热的夏季,记不清是过了几个月没和老人联系,当我再次拨通那个号码后,传来的却是一个陌生并且低沉的声音:"我是胡厚祥的长子,从台湾来,家父已于前天过世…"哦,对了,老人是从台湾返回定居的,在电话中,他多次说,人老了,要叶落归根、叶落归根…都在外面漂一辈子了…

  ------------

  战争本身打的是经济实力

  ------------

  除了新疆和陕北,国内几乎处处是战场,昆明附近也只是相对"安静"而已-日机随时都来袭扰,关键是,巫家坝、自贡、蒙自、沾益…机场跑道都是泥土,经简单的压平,一到雨季就是让人恼火的泥泞,P-40也无法起降。陈纳德和他招募来的飞行和地面维护人员及一百架飞机,只能在缅甸仰光附近组装和训练,那里是英属,只需和英国人打个"招呼"即可。

  飞机组装好后就是不停地训练飞行,陈纳德一扫往日之阴霾,这是他在自己的国家无法享受到的心情-在大洋那面无人喝彩的他和他整日"兜售"的理论即将在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虽然在飞机数量及性能等诸多方面与日本人此时拥有的"零式"战斗机相比,陈纳德处于劣势,但陈纳德对马上要发生的第一仗取胜还是充满信心,他相信自己对即将发生的"空战"思维是正确的,且又是切实可行的!既然国内空军参谋部对他的论调不屑一顾,那就让事实检验。

  和罗斯福、蒋介石的心情相同,陈纳德和他的"军队"也在"等",等待一个狠揍日本人的时机。

  "等待"期间,问题接踵而至-无论是一般的训练还是日后的作战,飞机只要离地三尺就要烧油,是必须进口的优质航空汽油。招募来的一百多名飞行员及相当数量的地勤保障人员要吃饭,飞行需要大量的航材和配件,还有弹药、氧气、飞行服、墨水、墨镜、剃须刀片、药品、复写纸、打印机、卡车…,全部要从美国运来。

  抗战时,曾在美国联络组当翻译的杨保煌老人说,那装备,咱们没法比。美国大兵光是军服就数不清…什么呢军服、工作服、单夹克服、绒夹克服、大小衣及皮靴,雨天有专用雨衣、雨靴,丛林中有专用吊床,冬天有鸭绒睡袋。超过三个人独立作业,只要条件允许(有路),必配一辆吉普车…抗战后期,王恭曾被派到关岛接收美军物资。老人说,上岛后,看什么都是眼花缭乱。当时关岛是美军设在太平洋上的一个补给基地,不说枪啊炮的,光是堆积如山

  的军用毛毯,就有四五个足球场那么多,那吉普车停的啊,把一个港口都快塞满了,其他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把肚子里的馋虫都看出来了,恨不得把这些东西都运回国,人都看傻了!一看那些东西啊就知道,日本人啊,打不赢!

  张义声从美国培训后回国途中经停印度拉和尔(今巴基斯坦),老人说,拉和尔机场那里原来是原始森林,没有机场,战争开始后,是美军现修的。由于树木生长时间太久,根子用推土机都推不断,地不平,没办法铺设飞机跑道,美军干脆用船从美国本土运来一块块一米见方的钢板。整条飞机跑道全是用钢板铺成。夜里躺在宿舍,听见飞机在钢板跑道上起降时"哐哐"的撞击声,声声都是撞在心里!

  ------------

  两条气若游丝的"小道"

  ------------

  东西再多、再好也是人家的,而且,都在"外面",即使是给你,也得运送。战争,后勤补给历来都是首要之首!

  陈纳德的飞机马上要打仗。前线,地面部队激战正酣。国民政府每日的正常运作,一切一切,都需要庞大的保障供给。仗打得越大,军需就要成倍数地增长,仅靠"中航"的运输显然就不够了。况且,日本人告诫英国人:不许在这条航线上运输军用物资,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一直采取姑息政策的英国政府竟然同意。从1940年6月开始,在香港和重庆的航线上,只能有少量的当地红十字会的医疗用品进入。

  日本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绞杀、遏制,勒紧系在蒋介石、国民政府脖子上的绳索,而蒋介石、国民政府交通部,就是要殚精竭虑地开辟通道,保证对外联络通畅,缓解越勒越紧的锁扣。

  两种运输方式:战争打的是经济实力。

  北边肯定是指望不上了,自从希特勒东进到斯大林格勒后,苏联自己都已自顾不暇,更谈不上继续帮助中国。通道依旧,但已经名存实亡。

  万幸,地面还有两条"小道"-越南、缅甸。虽然运量不是很大,但起码还能进来急需的汽油、枪弹…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从外面进来的一部分物资只好绕道越南河内及海防,从那里再到云南的老街,至前线。

  还有一条就是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千里、崎岖不平的"滇缅公路"。

  越南通道条件尚可,但转接繁琐,最高运量也就是在1940年创造的-每月在日本步步紧逼下,奄奄一息的中国只剩下最后一条通道-滇缅路。

  10000吨。

  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倒是"一路到底",不需任何的转运繁琐手续,但路况极差,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当时国内连能驾驶车辆的司机都难以找到,以至于大部分驾驶员都是在境外招募的华侨),到了1940年,每月的最大运量也没超过5000吨。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