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绅传_王辉【完结】(71)

  这样说并非是夸赞和伸的诗作,只是作一客观评论,在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中就道:和伸诗中并非没有佳句可录,他举例说“人从绝山献如鱼贯,马入塞林列雁行。”这句,他认为虽然有前人尝作类似和诗句,“句余以为和相未必有此诗在胸中而用其典故,亦偶尔相同耳。”那所谓异曲同工之妙。 

  和伸写诗尚有另一功利目的--讨好乾隆。乾隆自命风流,且号称“十全老人”,意即自己“琴棋书画、诗作俱佳”,和伸为了讨好乾隆,投其所好,自然要加强诗歌方面的素养了,而且,乾隆经常给臣下出题让其做诗或和诗,为了得到乾隆宠爱,和伸惟有努力刻苦了,何况对手中还有名满天下的才子纪昀。 

  陈康祺《郎潜记闻》记载:嘉庆元年,太上皇乾隆作了一首《重华宫恭宴诗》,并命令廷臣接其字韵吁嗟作和诗,但许多人作的殊不得体,唯有和伸的“帝典五漠三日若,驺虞麟趾五吁嗟。”深得太一皇喜爱和嘉庆皇上的夸奖,当然,这不排除是乾隆的个人喜好,那么让我们看看他几乎奉命而作的诗吧! 

  《奉敕恭题肖照瑞应图》 

  南渡传说靖康,江山半壁守余杭。 

  贞符漫诩中兴许,此守谁嗟禾黍伤。 

  瑞应图成十二桢,题词绘事两兼精。 

  为怜卷余缄素,不补霜天五国城。应图协瑞溯胜初,又见临安胜汴居。欲借丹青好手笔,写成二章奉迎书。荣辱分明睿制标,画书以绝表曹肖。解嘲徒鹜铺张美,侄宋贻讥事小朝。“ 

  《奉敕警题射鹿图》•《御宝匣》 

  木兰较猎乘秋令,苹野合圃幼鹿竟。霜叶平铺青嶂红,角弓晓狭寒风劲。图来制匣宝装成,贮就天章玉彩莹,文修武备双含美,犹日孜孜体健行。 

  上列二首诗皆应景而作,殊为不易。 

  然而,清人王芑孙对和伸诗作极为贬低,”和伸一四作七古一道,风数十然,而实无一句押韵,用典纰缪处亦甚多,乃以委予。时予客其京邸,故自圆明园致札如此。“这里王芑孙把和伸的诗贬的一无是处。实事不然。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尝言:”和伸的《嘉乐堂诗集》实在不至于象王芑孙所贬的那样不通,相反倒是时时有思致,有作意,有真情感,虽格调不甚至高,亦何至如所言之陋劣。若说和伸作诗有人提入,或倩人润色,那自然也是可能有的,但也不应就应制题咏的十分典则雅丽的篇章来讲那是合乎情理的,绝不会是仓部发此。比如他那些写家常生活、细琐抒怀、悼亡、伤子、挽弟、挽舅等诗篇,都很真切,不无感人之处,他还是很能写一些诗句的,甚至有用一句杜枚诗连作五首辘轳体七律的本领,绝不是连押韵都不懂的木道这人。--我的意思是以此一说明:和伸的诗虽不甚高,但他还是个有诗意,懂诗境的人,也得过且过通诗律。“ 

  此外,和伸还有一些狱中诗,这些诗写的时候和伸已经倒台,是不可能请人代写! 

  而且,和伸的狱中诗二首也有力地驳击了他找人捉刀的说法,和伸下狱后,其时已无权势,如何找人捉刀?而且嘉庆帝看了几首诗过后,也情不自禁地夸奖:”小有才“。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也即《石头记》)因和伸而广为流传,而和伸的诗作也多受《红楼梦》影响。有时甚至大同小异,如”岗气界空林“ 

  ”茫茫幻海待如何?生灭循环万劫过。 

  当时境界皆空色,本地风光是寝歌。“ 

  色空色两微茫,彼岸同登一苇航。” 

  “金钗十二浑闲事,漫拟风车携手行。” 

  “耳边分钟岭边载,旅馆乐多将春色来…… 

  爱此几枝消寂寞,满山桃李浸相猜。” 

  可见,和伸善长吸收新鲜材料纳于自己诗中。 

  和伸喜欢赋诗,但并不善饮酒(诗与酒有关系)诗人与酒总是有缘,故和伸并非真正诗人? 

  “我素不善饮,寄情杯斗外。 

  喜与雅士觞,厌共酒徒令。 

  遮莫槽共枕,何如医可盖。 

  昼起笑蚁旋,宵寝譬蛇蜕。 

  名教乐地多,及乱万恶最。 

  醉醒慎在躬,易为行止害。” 

  “同人纳爽晚凉中,豪饮连倾百斗空。 

  自笑疏狂无检束,强颜犹爱入诗丛。” 

  从上述诗句我们知道,和伸从不善饮,只小酌啜饮,而且是遇到雅士,助兴也。 

  正所谓“酒将微醉花未全开,实乃人生最佳境界。” 

  人不可能一辈子聪明

         

  也许是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也许岁月催人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珅这个聪明人在“四十不惑”之后屡屡干出糊涂事,而且,一件接着一件,或许,这也预示了这几年是和珅生命的最后几年?还是和珅已经江郎才尽了,再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了?

  这首先要从乾隆立太子说起,由于有康熙立太子时的纷争为前车之鉴,乾隆处理这事显得格外小心翼翼,从一开始就不立储,大臣们体察圣意,没人敢出来说话,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九月,锦县有不怕死的生员金从羲呈上“建储”“立后”奏折,结果乾隆果然龙颜大怒,将金处以极刑,有此为记,群臣更不敢再提此事了。然而到了乾隆五十九年,乾隆自己却不能等下去了。因为他登基时曾许诺不能超过祖上康熙的六十年帝王生活,而且,十月初一日,按照惯例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上面必须有新皇帝的年号。所以,乾隆不得不“谕示天下”,确定新皇帝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