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_段战江【完结】(15)

  虞姬墓一说根据明《宿州志》记载,虞姬葬在灵璧东15里。灵璧虞姬墓廊处立有清代墓碑,碑文上明确记载:“定远之南肖一姬墓,彼葬姬首,此葬姬身。”另一说见明代《和州志》,说葬在定远东南60里嗟虞墩。相传项羽兵败垓下、虞姬自刎后,携美人头战逃至定远县东南。在兵陷沼泽、追兵紧逼的情况下,他埋下美人头,连续杀敌数百人。突围时,其小坟遂成大墩,并长满美人草。今美人草为此地独有植物,一到春天,满墩绿茵,鲜花盛开。

  “脂”点江山 第二部分

  王昭君:以和亲的名义献身(1)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王昭君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单于的长子),生二女。

  两千多年前,这位美人便以主动的姿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自由女性”的中国榜样。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她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以最堂皇的理由和亲匈奴,以最直爽的想法献身大漠,并一不小心成为民族交流史上最性感的文化形象。

  元帝叹气延寿砍头

  王昭君是个沉重的传奇。

  四大美人中,唯有她以正面的姿态入了史家的法眼。她既不像西施、貂蝉一样,在正史里连个名字都找不到,也不像后世的杨玉环一样,史册里融入了太多的感情笔墨。在《汉书》里,史学家对于她的表述都很严肃、慎重,甚至有些敬重的意味,容不得我们有太多的想象。倒是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有些有趣的记载,“可补《汉书》之闷”。

  书里说,元帝的时候,后宫佳丽甚多。皇帝一时看不过来,便命令画工将美人都绘成图像,再由他慢慢挑选。为了争宠,求得能见皇帝一面,诸多宫女都采取贿赂的方式,期望画工能把自己画得漂亮些。可想而知,皇帝按图索“色”,这样自然被看中的机会就大了。这些后宫的美人也真是有钱,“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出手相当大方。

  《西京杂记》里特别点名画工毛延寿,说最擅长画人形,画得是“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可谓栩栩如生。那么常给后宫画像的,也应该是他了。且说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再加上自恃貌美,不愁皇上不召见。毛延寿在画王昭君时曾暗示过,意思是说你长得好不如我画得好,好不好还是由我的妙笔说了算!你意思意思,给点润笔费,什么都好说。可王昭君就是不信这个邪,不但没搭理他,反而讥讽了他几句。见王昭君如此傲慢,毛延寿便决定给她点“颜色”看看。然后他就把一点该点到眼睛上的丹青,故意点到脸上。于是,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一人在后宫不知守了多少寂寞时光。

  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第三次来到汉朝的京师长安城,觐见汉元帝,表示归附中央王朝的诚意和对汉元帝的尊敬。同时,请求“婿汉氏以自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和亲”。汉元帝慨然应允,可选谁呢,他就有点为难了。在一堆画像里选来挑去,这个舍不得,那个离不开,后来发现脸上有“痣”的王昭君不太顺眼,便选定了她。然后决定亲自召见,动之以皇家恩情,晓之以民族大义,好好做做思想工作。毕竟细皮嫩肉的皇室闺秀,谁愿意去大漠受罪呢?

  然而,当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时,元帝这才发现其“貌为后宫第一”。继而又发现“举止闲雅”,还“善应对”。这时元帝心里那个恨呀,那个悔呀,真是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那滋味怎么也说不清。

  本想把这样的美人留在身边,只可惜“名籍已定”,加上必须“重信于外国”,只好恨恨作罢。何况,王美人还是主动“请掖庭令求行”,要求担当“和蕃使者”的角色。这就免去了做思想工作的麻烦。要是换一个又哭又闹的,岂不坏了国家大事?元帝左思右想,终是决定“不复更人”,将这样的妙人儿赐给单于做老婆。但心里恨意难消,便迁怒那些画工,把宫里一大堆画师包括毛延寿通通砍头,搞得京师画工一时非常稀缺。

  昭君出塞天下太平

  这样的美人儿,单于自然喜欢。《汉书·匈奴传》里说他“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也正是这位美女的功劳,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因此,昭君出塞那一年,汉元帝下诏改元为“竟宁”(给边境带来和平安宁之意)。在封建社会,改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由此可见,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民众对此都非常重视。在她出塞后的60多年内,汉与匈奴相安无事,

  长城内外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对此,董必武老先生曾写诗夸赞: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