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血淬中华_大风【完结】(98)

  面带微笑的慈禧摆了摆手,略作沉吟后又接着说:“你们说得也不是全无道理,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冯华一则年轻,二则嘛……到底是留过洋的人,不比你们这些老臣子,须有个老成持重,知根知底的人辅佐他才好。”

  下边坐着的几个人都是老狐狸了,哪里还不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徐用仪抢先说道:“太后见教得是,臣等再多思考一下,考虑一个圆满的处理方案。”

  慈禧刚笑着点了点头,就看见庆亲王有些犹豫地接口说道:“太后,按照防军、练军组建的规矩,兵将自召自选,兵部无权过问啊!”

  看着这位脑筋不知道转个弯儿的王爷,慈禧皱了皱眉头道:“你们几人看着办吧!”

  几个人都明白,太后的话已经点透,无需再多言,当下四人一齐叩头退出。

  庆亲王等四人刚走了一小会儿,传门太监又来报,说是皇上驾到。慈禧听了一愣,忙让人通报请皇上进来。

  门外传来光绪响亮的声音:“子臣叩请亲爸爸吉祥!”

  慈禧不冷不热地说道:“皇上辛苦了,看坐吧!”

  “谢亲爸爸!”

  “皇上这个时辰过来可是有急事?”

  刚坐稳了的光绪欠起身子,把一摞奏折送到慈禧面前说道:“主要是有一些重要的奏折还需要亲爸爸过目定夺。”

  听了这话,慈禧心里很是舒服:看来他心里还是有我,遇到大事不敢自己独断做主,必要请示我才敢做。不过,她嘴上却装着很不在意的样子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呀?皇上自己决定然后报到母后这里就是了,非得皇上跑这么远的路到母后这里垂问?”

  “人员的任命升迁事关国家根本,还是请亲爸爸定夺为好。况且,刚才军机议事时,徐用仪和孙毓汶提出这个取得辽东大捷的冯华来历不甚清楚,让子臣也有些犹豫。可是又想如此大功都不大力封赏,岂不让将士寒心、让天下人非议,所以此事一定要请亲爸爸给拿个主意。”

  为了打消慈禧的疑心,光绪按照与翁同龢提前商量好的办法将这件事的决定权彻底交给了慈禧。光绪皇帝亲政以来,担心权力有失一直是慈禧最大的心病,此时听到光绪如此说她心里更舒坦了。

  先点了点头,然后慈禧拿起几卷奏折随手翻了翻说道:“这件事我知道了,赏罚分明是应该的。让军机处好好议一议,务必要人尽其才,不可让刚振奋起来的士气,再低落下去。”

  “是,子臣知道了。”光绪恭敬地说道。

  颐和园玉澜堂中一时间气氛异常的融洽,随后两个人谈论的一些轻松话题,让光绪和慈禧不时的发出两声轻笑,这些日子本有些冷淡的母子关系又好似恢复到了从前……

  与慈禧共用过晚膳后,辰光已迟。面带着微笑光绪回到了景仁宫,珍妃赶忙奔出来迎接。看到皇上心情很好,行过礼后珍妃笑着问:“皇上,今儿个又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可以告诉臣妾吗?”

  光绪笑道:“当然可以了!卿卿,朕可有事情瞒过你吗?”

  “人家知道皇上是最疼臣妾的嘛!”珍妃撒娇地说道。

  二人并肩坐下后,光绪轻轻揽住珍妃的纤纤细腰,说道:“迁升冯华等人的事情,太后已经点头了。”

  珍妃噘了噘小嘴道:“您是皇上,连迁升官员的事都做不了主?”

  光绪解释说:“不是的,徐用仪、孙毓汶都是太后的人,在这件事情上一直作梗。本来朕是想一纸手诏就解决了,是翁师傅劝朕谨慎行事,师傅说这样的事情太后也未见得就会阻拦,何必非要硬对着干,现在一看果真如此。师傅是老成持重之人,有他在朕身边时常提醒,朕今后会少犯很多的错误。”

  欢娱的时间总是非常短暂,光绪与珍妃卿卿我我的说了一会儿体己话,一转眼就到了他与翁同龢约定的见面时间。

  看了看条案上的座钟,珍妃说道:“皇上快去毓庆宫吧,别让翁师傅久等,否则师傅会笑话皇上‘从此君王不早朝’,臣妾可担当不起!若再让太后知道,准会说我是‘狐媚偏能惑主’的!”

  光绪笑道:“好啊,朕不早朝要晚朝,晚朝后我倒要看一看你这个小狐狸精是怎样惑主的?”

  在毓庆宫的书房里,光绪和翁同龢为了冯华的擢升问题再次进行了细致的谋划。两个人在灯下娓娓而谈,一如往昔师徒二人在书房中的授读岁月。

  听到翁同龢同自己探讨究竟将冯华任命到何处,光绪沉思了一下后说道:“师傅的意思,可是想让冯华离京师近一点儿或者能镇守一方要地?”

  眼见皇上成熟多了,翁同龢心下甚是欣慰,点点头道:“皇上聪明睿智!”

  “能留在直隶是最好的,不过想放到京师附近恐怕很难办到;放到辽东吧,按祖宗的规矩东北又不设总兵,这可如何是好呢?”光绪从小对师傅依赖惯了,遇到事情总想听听师傅的主意。

  翁同龢早已胸有成竹:“皇上,临榆军政诸事虽划归奉天锦新营口道代管,但地属直隶,临近山海关。皇上有权根据国防、军事需要设置新的镇台,太后也没有理由反对,徐用仪等人更是没得话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