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_过江小卒【完结】(104)

  十一章中华朝见

  建阳二年(1776年),元月十六。“咚咚咚”,三声洪亮的钟鸣声响彻了中州城,这个做了二百年西班牙总督首府的城市在大半年前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称――中州,中华王国的都城。 从五口点辰钟铸成起,中州城中就有了定点的报时,从早上六点起直到晚上十点,每过一个小时东西南北中五口点辰钟就会击鸣三响。“小时”对于随船南下定居此地的的百姓而言是个全新的时间单位,但整个中华国二十来万人七成的百姓是南洋的华人,他们早已经接受了这个,让他们重新改回“时辰”显得很不合实际,所以就只有南下的这一小部分人改了。 中州城中心处,原本很华丽的西班牙总督府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典型的东方宫廷建筑,这里就是梁明的王宫了。 实际上他本是不想建造宫廷的,但是架不住周青竹等人的劝说,只好使人建了一座王城。幸好中州左右石木充沛,又有大量的便宜苦力代劳,所以虽然前后长达五个月之久,但并没有消耗太多的人力物力。 这座被百姓私下里称作“泰安宫”的王宫宫墙共有内外三重。外重宫墙之内布置宫中一般机构和驻军。第二重宫墙内布置中央官署。各部衙门设在东侧,向南有门通出宫外。在西侧有秘阁(皇家图书馆)和大臣休息的永福堂等。第三重墙内才是真正的宫内,前为朝区,建主殿泰安殿和与它并列的东堂、西堂;后为寝区,前为睡寝的乾瑞殿,又称中斋,后为后寝显阳殿,各为一组宫院,二组前后相重,都在两侧建翼殿,形成和泰安殿相似的三殿并列布局。泰安、乾瑞、显阳三殿和泰安殿南的殿门,宫正门共同形成全宫的中轴线。寝区之北是内苑华林园。前前后后一共有房间接近700间。 梁明最初看到周青竹递交的示意图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大的建筑群先不说用得上与否,但是钱财、人力的开销就是一笔天文数字。面对梁明的厉声斥责,周青竹表现的很从容,他为梁明算了一笔账。 首先是人力的问题。在占领吕宋的期间,复汉军在斩杀了四十万的土著的同时收服了接近八万的亲华土著人。这些人的头领大多数是混血儿,这些人亲近华人对渡海而来的复汉军敬若神明,不敢有丝毫的触犯,唯恐遭到了血腥的对待。他们中至少有两万的青壮,除了一部分本分的务农外,少量的进入了各地开设的矿场当工头或是监工,还有很多人依旧懒散的待在部落中,反正这地方的物产丰富基本是饿不死人的。与其白白的晾在那里,不如纠集到中州做工,不但用不到开工钱,而且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地方上的稳定和工程的进度。 第二就是钱财开销。西班牙的殖民政府无疑是极为贪婪的,在各地城市中梁明收获的财富堪称巨大,如此多的金银很轻松的就可以在保证五年开销的同时建造一处规模不小的宫殿。他们根本就不用担心钱粮的问题。 第三就是很简单了,体面,仅此而已。 梁明简单的考虑了一番就同意了,不仅同意了还补充了一点,做劳工的土著依旧开工钱,因为这是一次表达善意的机会。 周青竹的政治觉悟无疑是很高的,在这一点上他做的很好,七千多召集来的土著青壮表现的极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满的完成了任务。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首先通过此事这些归附的土著不用再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了,他们的心已经放在肚子里了。其次,在去年的十月初一,梁明登基称王,国号中华,自称汉承王,年号建阳。 泰安殿自然是远远比不上紫禁城中的太极殿的,但也远远超过满清入关前的十王殿的,在南洋绝对是独一份的。 梁明一身明黄的朝袍,头戴金冠,安稳的坐在漆金的龙椅上,正满脸喜色的听着台下的大臣奏报。今天是元宵节后的第一个朝奏,同样也是去年的总结报表的时候。 事实证明梁明的策略是对的,在启州建立的班底极大的加进了他占领吕宋的速度。毕竟占领一片土地比仅仅是击败西班牙人的军队,还要有足够多的官员去治理它。 “…………,此我朝共设置23县、分属启州(拉瓦格)、甘州(维甘)、劳州(土格加劳)、吉州(巴云邦)、延州(帕拉延)五州,另有京都中州,协宿州(宿务)海防属。”梵伟如今已是吏部总监总揽吏部,不再是国师了,自然也还了俗,就是还没娶妻生子。这一段时日里梵伟可没闲着,东奔西跑几个月总算是定下了州县。 梁明笑道:“梵卿这段时日辛苦了,本王可真是要好好的谢谢你啊!就晋升一级,吏部,本王就交给卿了。”梁明知道吕宋是副啥德行,深山密林到此都是,虽然只有三个台湾大可想转上一遍却是不容易得,梵伟真是下了大力气,花了苦功夫,升为吏部主官也在情理之中。 梵伟知道这吏部主官的位子迟早是自己的,但亲耳听到的感觉还是异常的激动,凭他的资历能走到这一步可以说完全是梁明的赏识。“臣,谢大王恩典!”强忍着心中的激动,梵伟跪拜谢道。 “梵卿快快请起!”梁明已经废弃了朝拜之礼,朝堂之上只需行躬礼便可,这也算是同世界接轨不是?再说了,这双膝跪拜之礼也是元朝开始的,算不得中华的“传统”。虽然周青竹等人坚定的反对过,可梁明毕竟是老大,啥事还是老大说了算。

  十二章 发展

  梁明的朝廷还是初建,而且没有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规布,随着时间的增长部门也在逐渐的增多,这仅仅大半年的工夫当时的六部就成了九部了。 新增的三部分别是学部、工商部、外交部。这学部是个冷衙门,梁明也没增设部长,最高的官职不过是一个郎中,此人姓宫,单名一个强字,举人出身,是最早投效的学子。 工商部和外交部也同样没设置部长,部门的主管都是郎中,一个是李鹤,另一个是温阳一,和司法部部长俞济世一样都是青州知府福布森的幕僚,很识趣地人。 这三个部门在以后应该是很重要的,但现在确实名副其实的第三世界,垫底的衙门。在周青竹等人的眼中,他们也就是凑个热闹,但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宫强是问口关心,权当自个在锻炼身体,李鹤同温阳一却是憋了一口气,但就是在想打个翻身仗那也要等几个大佬汇报结束了再说。 民政部可是名副其实的天字一号衙门,周青竹的身份也很特殊,若不是梁明钦点了梵伟,这第一个奏报的非他莫属。 “…………统计,我朝民户六万八千三百二十户,人口二十九万一千二百余人,其中南下从龙者三万七千五百三十六人,吕宋华人十一万二千人,从勃良安(万隆)、底勿(东帝汶)、淡马锡(新加坡)、婆罗洲(现印度尼西亚占据称加里曼丹岛)等地迁居而来的华人六万余,另有内附的土著八万余人……” “我朝治下共有金矿三十一座,其中大中型的有十五座,月产金一万两千两――一万三千两;铜矿四十座,大中型的占二十三座,月产愈二十五万斤;铁矿十七座,大中型的有十一座,月产铁愈百万斤(哥们,一万斤才是六吨啊,不YY吧);煤矿十一座,大中型的有六座,三座是露天;锡矿三座………………;铅矿两座………………。另有私矿七十余座,每年可得税入鹰洋八万(西班牙银元),商税另算。”周青竹不愧是混迹官场的老油子,声音不紧不慢,“各处矿场治下共劳奴七万三千余人,另有劳奴万余贩卖于私商以供差遣,得利二十一万七千鹰洋。” 今天的朝会是重头戏,每一部都攒了几个折子的功绩,周青竹念完了手中的折子,从袖口里又抽出了一本,“…………是年,我朝治下百姓共计田产三百一十三万六千余亩,无名田产二百三十万亩,百姓新开田产一万两千亩。赏赐南下百姓二十万亩,迁居百姓二十万亩,当地百姓八十万亩,内附部落十万亩。开辟农场九十二处,合计田亩五十万亩,劳奴两万余人,尚剩余田产五十万亩无人耕种。估算今年可收粮税八百万担。(注1)…………” 梁明很满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要有粮食自己这个小朝廷就乱不了。“好,只要钱粮不缺,我朝可无碍。周卿于朝有大功!”高兴之下梁明的好话自然也不会吝惜。 周青竹这样的传统文臣对于上位者的口头夸奖还是极为在意的,听到梁明的夸奖脸上登时多出了几分光彩,声音不经意间也高了三分,“谢王爷夸奖,此乃臣下职责所在,不敢疏忽。” 见到周青竹退下,柴坤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禀王爷,我水师现已整顿完毕,上下官兵共计五千。战舰九艘,战船二十艘,补给舰八艘,舰队官兵3600人,陆战兵(下辖两营)1000人,补给处400人。”他倒是干净利落,两三句话了事了。 “倒是有几分军人的气质了。”梁明心中暗自高兴,脸上也露出了几分,自是安慰了几句。 柴坤下去了,那就轮到李勾了。有了前头的例子,他也不好再?唆,“禀王爷,我陆军官兵共计15000人。整编为三旅,附属炮兵、步兵各一团,各下辖两营,骑兵一营,辖五哨,每辖四排,每排领两棚,另设医护营。” “步兵旅每旅下辖步兵两团,炮兵、工程、辎重各一营。每步兵团又辖步兵三营,炮兵一哨。步兵营辖四哨,每哨辖三排,每排领三棚。炮梢下辖两排,每排配炮二门,分属五斤炮与三斤炮,另有一棚护军。” “附属的炮营设二哨,五斤炮,每哨配备四门,每排配炮二门;三斤炮,每哨四门,每排配炮二门,另一排为护勇。工程、辎重营设三哨,每哨四排,每排领两棚。” 这些编制是梁明会同文坛、秦宜达等人熬了好一阵子再捣弄出来的,着实费了大脑劲了。而且整编军队也全落在了文坛、秦宜达和何克阁身上,李勾他们忙着剿杀潜逃的土著,不将这些人杀个干净,梁明的地盘就绝对安稳不下来。幸好有当地内附土著的帮忙,要是单靠梁明手下的这点人马是绝对不可能在半年之内清剿干净的。 加上扩编为禁军的亲卫营1000人和陈分民下属的各处炮台守卫,梁明手下一共有了两万三千人马,当然要是再加上各地的巡丁和矿藏的监工,还能再凑出三四个营来。从打定主意要造反到如今,算算时间已经有六年了,能拉出这两万人马来真的很不容易,要不是郑七、梁文庚、樊文才等人不畏辛劳,一门心思的攒银子,梁明还真的要在全国下次募兵令不可。 说起郑七等人,那真是为了钱不要命,一波接着一波的往吕宋拉人,而且质量顶好,全是正当年的汉子,绝好的兵源,替梁明可剩下了太多的麻烦了。 这一波历史上中国最顶尖的海盗人才,的确是不同凡响,在沿海的号召力是相当大的。 ps:据研究,秦汉时我国的亩产量为264市斤/市亩,唐代是334市斤/市亩,清以前亩产量最高是明代,为346市斤/市亩,清代的亩产量达到了374市斤/市亩,分别比汉代增加了41.6%,比唐代增代11.9%,比明的亩产量高了8%,清代是历史上亩产量最高的一个历史时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为9.67亩,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为27.03亩,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为16.56亩,而明代则为6-7亩,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为3.56亩,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为2.41亩。 中国有句老话:三十亩地热炕头,老婆、孩子、一头牛。是绝大多数农民心中的完美生活!所以说,在人均五六亩地的情况下,在大部分劳力未被抽调的情况下,还是有能力去耕种的。战国时一人可耕百亩(合69市亩),清代一人可耕12-13亩(市亩)。18世纪时,中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英国则是10:1,中国的粮食收获率也远较英国为高。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英国一个劳动力能耕120亩旱地,岁收12000斤粮食,中国在农业最发达的太湖地区,一个劳动力能耕12-13亩土地,岁收米20-30石,合稻谷4500-6750斤。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