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_过江小卒【完结】(40)

  第八章 这是战舰

  乾隆三十九年,夏初。 大秋岛所有的战船都已回港,正如梵伟等人预料的那样,梁明手下已经拥有了大小战船三十四艘。其中双篷艍船七艘,趕缯船二十艘(八九十吨位的),大型趕缯船五艘(200吨位左右),大型海船两艘(200吨位)。至于小型的哨船、脚船则不多,十三艘,都是跟随大队行走通报的。梁明和柳风倒弄出的旗语太差劲,几年来旗手也就只能打出一些简单信语,很多情况下只能靠这些个小船穿梭于队中来回通报。 这些年来梁明做事很小心,不但在同岸上联系时小心,就是老巢也是防的严严实实。每次大队出海都要留下几艘战船护家,特别是最近,他手头宽裕后留下的就更多了,就像这次梵伟看到的。 梁明做事小心,这在说明他为人紧细的同时也证明了他很怕死,所以在王伦起义不久将要爆发时他出手了。再也不顾及是否会暴漏行迹,梁明下令让张建科、赖金明带队前往东北大量收购松木等适合建造海船的木料,他要建造自己的战船。 梁明心里很清楚,想要在南洋混海上实力一定要过硬,可仅仅靠自己的这三十来艘虾米级的战船是根本抖不起来的。或许到了南洋后再建造战舰更方便省事,但其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思前想后,梁明决定还是先造好了安心,于是二十多艘战船穿行于东北、朝鲜和大秋岛之间。截止现在木料终于凑齐了。 对于风帆战舰梁明并不陌生,就在穿越前半年他还“造”了一艘以历史上最著名的木质风帆战列舰——英国的“胜利”号为原本的一艘工艺品。 想起那个大家伙梁明就心思不定,欧洲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战船也就越造越大,起初排水量约为1500吨,到1750年2000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过2500吨的。 从十七世纪起,英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更是开始按配备的火炮数目将战船分为六级,超过100门的为第一级,80~100门的为第二级,60~80门的为第三级,以此类推。 火炮数目如此之多,是因为受到现在的技术限制还都造得不大,每发一炮之后装填弹药都要费很多时间。用于海战的主要是火炮60门以上的一、二、三级战船,间或也有用四级船的,它们被统称为“shipsoftheline”(战列舰)。火炮少于40门和20门的五、六级小型战船通常只用于护航和侦察,有“frigate”、“brig”、“sloop”等名称,分别指三帆快速战船、双桅横帆战船和单桅纵帆战船。 但自己这边最大的七艘战船每艘上面也只是安装了24门火炮。虽然自己的火药可能会比欧洲的好上一些,而整装弹、高低架、退复进器(注1)也能让自己的火炮性能胜过欧洲同行不少,但考虑到海战素质的差异梁明心中实在没底。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这艘正在建造的战舰了。 这艘已被梁明任命为“中华号”的战舰是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为原型,长大约有十五丈,宽有四丈余,立6桅,造好后的排水量应该会超过八百吨。 这已经是大秋岛最高的造船水平了,梁明这几年来穿梭于大清的各家水势除了收买战船外,另一个目的就是打探各地的船工能手。这些年来陆陆续续的或请或绑,反正是弄了四五十号高手,当然他们的家属也一并到了大秋岛。如今的大秋岛三千余人,真正的能战之兵也不过是六七成,剩下的全是家属。主要的就是各地的船工、京师炮场的师傅和教书先生的,当然也少不了崔源他们这样的郎中家的。 不管怎么说船厂已经建起来了,看向正干的热火朝天的工地,梁明心中实在没底,但到了这个份上也只能尽全力帮忙了。 梁明对于现在的造船是帮不上什么忙,可他毕竟干过这一行,知道一些这里的知识,所以不管有用没用全到了出来。这倒是让张建科惊诧不已,他这人水平在这四五十个大工师傅里中等都排不上,可他毕竟是行当出身眼光还是有的。拿着梁明写下的资料,张建科表现出了很高的管理水平,五天的工夫就将能用得上的技术全补上了。 最为重要的就是龙骨,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十分强。欧洲船只于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龙骨作为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个纵向构件,它主要承受船体的纵向弯曲力矩,制作舰船模型时要选择木纹挺直、没有节子的长方形截面松木条制作。 而在这样接起的木龙骨完成之后,一条条一丈长的钢筋(应该算是最烂的了)首尾相接的扎付于龙骨之上,这样一来不禁增强了支撑船身的硬度,还保证了战舰的抗风浪的性能。 同样旁龙骨、肋骨、龙筋、舭龙骨(2)也都附上了钢筋。总的来说战舰在海上的生存系数增强了不少。 至于战舰的船舶动力,梁明对于自己本土的风帆技术——横帆一直很有信心,根本不用借助西方的纵帆技术。 而其余的像水密隔舱、稳定性什么的张建科他们足以解决,事实上大秋岛的这批船工已经是大清水平最高的一批了,他们不少人都参与过大型福船、沙船的建造,建造七八百吨位的船只还是一定经验的。 所以,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除了清水教有几次差人前来外,大秋岛“中华号”的建造并没有丝毫的不妥,在大秋岛全岛之力的协助下至七月底“中华号”终于建成了,经过试航完全没问题。(从夏初到七月底,三四个月的时间不算夸张吧!) 站在高高的船楼上,手按着最新铸造的火炮,梁明俯视波浪翻涌的海面,他终于安下心来等候自己在大清的第一战,也是今后十年在大清的最后一战。 十年,自己足以在南洋立足了,那时再看分晓。 艳阳高照,海风沧澜,星屑碎岛,浮光飞掠,鹞鹰云集,鱼龙飞游,海上景色之美更盛别时。 “中华号”——排水量八百五十吨,火炮四十八门,全员二百人。 PS:(1)整装弹:也就是把和发射药包装在药荚(弹壳)中,和弹头直接在一起。发射后药荚可以回收使用(待其冷却后回收,清理,换底板,再装填)。弹壳本身可以起一定气密效果。整装弹的发射药爆发后,弹壳会强迫气体只能朝前方渗出,推进弹头后,沿弹壳外壁与火炮内壁后渗。最后遇上比弹壳直径稍大的弹底板,又会被强迫往上下转向,遇上炮膛内壁后再奘向后方,然后遇上炮拴强迫再转向几次(视设计而定)。因此整装弹可以简单提高气密性。上面这两项同时适用于后装枪。另外,整装弹提高气密将提高火药效率,使射程增加,同时增加安全性,降低膛炸的机会。这一点火炮和火枪都一样。 3.制退复进机:这是快速射击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若要设计军舰用的小型回转炮塔/要塞也需要这个。 4.高低架:这不用说了。快速调整射程用。 (2)旁龙骨旁龙骨是在龙骨两侧的纵向构件。它承受部分纵向弯曲力矩,并且提高船体承受外力的强度。舰船的旁龙骨常用长方形截面松木条制作。 肋骨肋骨是船体内的横向构件。它承受横向水压力,保持船体的几何形状。舰船模型的肋骨常用三合板制作。 龙筋龙筋是船体两侧的纵向构件。它和肋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以便固定船侧板,并能增大船体的结构强度。舰船模型的龙筋通常也由长方形的松木条制作。 舭龙骨有些船体还装有舭龙骨,它是装在船侧和船底交界的一种纵向构件。它能减弱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的摇摆现象。舰船模型的舭龙骨可以用厚0.5~1毫米的铜片或铁片制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