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来龙去脉_何木风【完结】(22)

  一个帝王的陵墓总让后人修整,肯定不是好事。要么是被盗墓分子经常光顾,要么就是建筑质量奇差,不得不整修。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城北六公里处的邗江区槐泗镇雷塘北侧。陵门经过历代的修补,现在看上去气势很是恢弘。陵区正中,高大的石牌楼横梁上写着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隋炀帝陵"。陵园占地三万平方米,从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陵门、雷塘、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陵冢等。由于初始陵是于唐朝时所建,所以整个帝陵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墓冢为规整的平顶金字塔形,高十二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在隋炀帝安静地躺在地下的历史中,曾有过六次对他陵墓的修建与迁移。首先就是他的皇后和宫人以床板为棺,草草将其葬于江都宫流珠堂,是为初葬。后来,江都郡守陈棱感激隋炀帝曾对自己有过隋炀帝陵墓76

  来龙去脉扬州市政府部门出资修复原样,于2000年10月竣工。这是隋炀帝陵的第六次整修。杨广死在扬州,并且多次下扬州。死在扬州,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么,为什么他对扬州有这么深的感情呢?有历史学家说,如果当时他不是跑到扬州而是坐镇长安,隋朝的历史肯定是另一个模样。可他却偏要在扬州就那么藏着躲着,似乎他觉得自己就应该死在扬州。据史料记载,590年,杨广调任扬州总管,任此职长达九年。当时,帝国给他的头衔有太尉公、扬州总管诸军事、扬州刺史等。在扬州期间,他览尽名胜,很为这一方水土而深深折服,直到600年被立为皇太子后,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扬州。当上皇帝后,他不顾百姓疾苦,频繁下扬州,大概也源于那九年的扬州生活。隋炀帝陵不仅仅是杨广,也是隋朝初期的一个写照。隋朝的历史功绩和秦朝不相上下,它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初期的隋朝经济发展,政局稳定,是有一定的功绩的。但是,也正因为杨广,隋朝如昙花一现般陨落了。杨广生前的生活壮观场面和隋炀帝陵的暗淡之间的强烈对比和巨大反差,就是一幅隋朝历史的画卷。当然,隋炀帝陵完全有可能不必如此寒酸,有了今天这样寒酸的场面,完全是杨广的性格所致。据说,就在农民大起义如火如荼时,他仍不加收敛,依然奢侈残暴,而且拒绝臣下的劝谏。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他的"自信":他曾对侍臣说:"别人说我只不过是继承先帝的遗业,其实,即使和士大夫比才学,我也应该做皇帝。"又说:"我生性不喜欢别人劝谏。如果是达官,再想以进谏来求取声名,我更不能饶他们。如果是一般百姓,我还可以饶他些,但决不让他有出头之日。"试想,这样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怎会为自己的后路打算?他这样的人只会向前,不可能后退。隋炀帝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杨广用他生前与身后天上与地下的对比给了我们一个可笑的谈资,也给了我们许多值得反思的教训。78

  虽然,这位皇帝口口声声要薄葬,但言行不符,昭陵其实是唐陵中最奢侈的一座皇陵。他把玄宫搬上了山,这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正因此,昭陵开辟了唐代帝王墓葬的一种新形式。

  大唐盛世的缩影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如今西安城西北面的礼泉县,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叫九嵕山,大唐帝国巅峰时期的皇帝李世民的昭陵就在此山上。虽然,这位皇帝口口声声要薄葬,但言行不符,昭陵其实是唐陵最奢侈的一座皇陵。他把玄宫搬上了山,这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正因此,昭陵开辟了唐代帝王墓葬的一种新形式。昭陵的来历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窦皇后。唐朝建立后,被封秦王,后来积极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亲兄弟,并逼着自己的父亲退位。在位二十四年,649年,他得了很严重的痢疾,并很快死掉,死后葬于昭陵。李世民刚登基时,很是有作为。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勇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在抑郁中死去,李世民安葬了这位太上皇,但却没有安葬父亲的灵魂。他经常做噩梦,梦到父亲来邀请他一起游地府。精神的负担导致了身体的不适,不久后,他就患上重病,并显出下半世的光景来了。他的皇后眼见如此,伤心不已,拿出十二分精力来照顾自己的夫君,李世民还算争气,一年后,居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可皇后却病倒了,并且也显出下半世的光景来。两个人每天在一起,由于对死亡的恐惧,总谈论死后的归宿问题。他的皇后就要死了,说,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唐)杜甫:《重经昭陵》黄叶秋深覆故宫,斜阳雁带落霞红;烟笼六骏鸾歌歇,云锁九嵕树影重。泾水波摇千里月,寒门晴卷五更风。行人欲问昭陵迹,尽在岚浮翠涌中。--(清)张鹏翮:《九嵕山》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1

  来龙去脉"我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希望不要以丘陵劳费天下,但因山而为坟,器用瓦木而已。"李世民点头答应,并派出风水师四处寻找风水宝地。但,风水先生并没有使他满意。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经常率军出征时路过的九嵕山。九嵕山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成为皇帝后,他经常来这里狩猎,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座山。所以,当他的妻子一死,他就下诏在九嵕山营建昭陵,并将妻子葬于此。这一年是贞观十年(636年)。有人说,李世民之所以选择九嵕山建造陵墓,是遵从了皇后的意思。这种凿山建陵的确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也撰文写道:"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那么,昭陵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文献上从未有过记载。有人根据古人死后给谥的原则进行分析,认为谥法中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明德有功曰昭。"他们认为唐朝在李世民统治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而李世民是当时世界各国统治者中最富有生气和创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没有人像他那样在各个方面创造了辉煌业绩和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所以李世民陵名是选择了一个歌功颂德比喻美好的字眼。据说,李世民将皇后安葬在昭陵后,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一天,他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他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82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