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纵横江海_拖拉【完结】(115)

  《粟裕战歌》的思想价值

  首先,《粟裕战歌》将时代风云和粟裕将军的个人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时代环境的特征及变化渗透到整个故事中,具有鲜明的史诗特点。

  《粟裕战歌》全面而生动的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各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粟裕战歌》抒写了粟裕一生所经历的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的统治,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时间跨越整个二十世纪,既真实地展示了粟裕将军在历史转折时期个人命运和生活方式及心理所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迁,也真实地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从而真实反映了百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以粟裕父亲的安排,粟裕的一生应当在湘西会同那个小山村里做一个小小的财主而终其一生,然而粟裕却投笔从戎,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历尽种种风险和艰辛,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以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职责,舍生忘死,英勇奋战,最终成为新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级将领。

  《粟裕战歌》展示了粟裕将军从一个读书人到一代名将的心灵发展轨迹:小时候他朴素的想法是做一个“除暴安良造福百姓/手持长剑追赶日月”的侠客,稍大一些产生拉队伍的念头源于他家乡“任意残害黎民百姓”的兵痞,那些兵痞即使是个小小的班长,“也有城里的公馆”,排长更是独霸一方的“皇帝”;当他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明白他所看到国土被分割、人民生活贫穷痛苦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的统治时,朴素的念头终于化为自觉的、崇高的理想,自觉加入到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革命斗争的行列中,并为此奋斗终身。

  曾有人对粟裕将军的战斗生涯有一个精当的总结:“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过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我觉得“一心为民”最能概括粟裕将军战斗的原始动力。抱着这种思想,如果在和平的年代里,才智过人的粟裕将军也许会成为一个如袁隆平那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或如同焦裕禄那样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但那时的粟裕将军处在中国最黑暗最纷乱的年代,是民族受压迫和人民没有民权和自由的年代,因此,在战场上进行惊心动魄的殊死战斗然后谋求民族发展必需的和平环境和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所必需的社会制度成为他为人民服务的最好表达方式。

  正是为人民而战这一崇高理想的驱动,使得粟裕将军在漫长的战争年代里,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战斗多么频繁,情况多么险恶,他都能以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在战争危急关头能扭转乾坤夺取胜利;也正是这一崇高的目的,使得粟裕将军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取得了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并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粟裕将军体现了整整一代革命军人的崇高理想,他的个人命运可以说是一部士兵到将军的成长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革命史。

  其次,《粟裕战歌》把粟裕将军在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雄才大略,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和谦逊善良等优秀品质演绎得淋漓尽致,集中表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

  诗人笔下的粟裕将军是侗族人,身材并不高大,但身手敏捷,胆识过人。曾有人评价粟裕将军“智如张良”,“才如韩信”,“义如关羽”,诗人将他称为“千古名将第一战神”。粟裕将军军事才能在抗日战争中,尤其是与韩德勤的国民党顽军在黄桥决战时开始发出耀眼的光芒,但军事上最大的亮点还是在解放战争。《粟裕战歌》重墨浓彩地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持续近四年、规模和烈度都可以跟二战媲美的战争中淋漓尽致地表现粟裕将军的军事才华和英雄气概。粟裕在这场战争中将其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他的指挥出神入化,许多战役以少欺众、以弱凌强并取得完胜,可称战争艺术的杰作,像孟良崮那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役,过一万年当战例讲都有可说的。粟裕将军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解放战争中他天才般的战略头脑和战役组织指挥,尤其是关于大兵团作战的成熟理论与胜利实践,出奇谋,用奇兵,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军事辩证法,掌握并驾驭战争规律,使战争的车轮在科学轨道上运行,推动历史前进,使东方的黎明提前来到人间。

  “战神”非“神”,诗人在《粟裕战歌》里除了重点刻画粟裕将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外,还展示了粟裕将军多方面的性格,从而使粟裕这个形象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在《粟裕战歌》里,粟裕将军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诗中写到粟裕将军在天目山遭遇粮荒时他将为他准备的仅有的十斤面粉烧成粥与官兵分享,后又将自己的战马杀了给战士们吃;诗中写到他在战争中几次大胆的进谏;写到他让司令、让元帅的高风亮节;诗中写到他在遭受不平等对待时作的违心的检讨,写到他在彭德怀将军落魄时抛弃私人恩怨说:“别人虽然整过我/但我绝不再整人/我决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决不在别人落井的时候投石……”,写到他在淡出军界和历史时仍关心着国防事业,复出后又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为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行为显得自然而自觉,无一不是出于以集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考虑。“粟裕目光里的名利/淡泊似浮云”,“我亲爱的战友啊……/我粟裕替你们领回了荣誉/万人的死才有我一人的生……”——在荣誉面前,粟裕将军不止一次说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止一次将功劳归给那些在生和已经牺牲的同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