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纵横江海_拖拉【完结】(82)

  那时已得到情报,日寇准备动用三个师团对苏中地区实行“清乡”。粟裕不敢大意,如果日寇在四分区“清乡”得手,随即会将“清乡”扩展到长江以北及整个华东抗日根据地。

  日寇要从苏南抽调兵力,苏南的形势会缓和,也就给苏南的十六旅机会。粟裕要二旅长王必成率部南下增强十六旅的力量。在二分区调查采访的邹韬奋也随之来到骑岸镇,与粟裕再次相会。

  “邹先生辛苦,”粟裕说,“感觉怎样?还好吧?”

  “好!”邹韬奋首先考察的是东台县许墩乡的民主乡选工作,他兴奋地伸出大拇指,“你们了不起!共产党了不起!农民群众能投票选举乡长,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做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粟裕微笑着说:“此举不仅仅只是为了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因为民主正是我们共产党人从事革命的终极目标。”

  “你的兵也了不起,没有人能战胜他们。”邹韬奋说。

  “为什么这样说?”粟裕讶异地问。

  “我跟随部队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周旋,部队在天黑后总要集合起来,由参谋长或秘书长讲讲话,进行教育。每次转移出发前,各级干部都要检查纪律,看看借群众的门板有没有送还,地有没有扫干净,老乡家里的水缸有没有挑满水等等。每次出发时都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这样的军队,天下无敌!”

  粟裕微笑了。

  邹韬奋真诚地说,“我知道现在鬼子正在准备‘清乡’,粟师长,给我一支枪,让我也加入你们的战斗行列吧!”

  邹韬奋的长处不是扛枪打仗,所以粟裕没有答应邹韬奋先生的请求。但请邹韬奋为四分区的军民做讲演。邹先生早年办的《生活》周刊在全国各城乡,各阶层人士中的影响很大,根据地的不少老中青大小知识分子都知道他,也非常仰慕他。离开前他进行了富有激情的演讲,所到之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民众反“清乡”斗争的信心倍增。一个伪营长闻讯辗转托人送来“邹韬奋先生亲启”的信,说他是《生活》周刊的多年读者,一向敬佩邹韬奋先生,后来是不得已才跟着国民党投敌,现在保证不做卖国残民的坏事。邹韬奋在骑岸镇又呆了半个月后去了盐阜地区。

  为了对付日寇的大扫荡,苏中党校、抗大九分校随王必成率领第二旅一部南渡长江到苏南与十六旅一起坚持和发展苏南抗日斗争。师部也实行精兵简政,一部分人员随王必成南下,一部分人员到部队基层,还有一部分人员遣散回原籍。回原籍的主要是女兵,一些人不愿回去,就闹情绪,找领导哭。

  就在四分区军民积极反“清乡”的准备时,南浦也在做他的“清乡”准备。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1

  南浦“清乡”的准备工作除了修筑公路,集结兵力、从各地征集用来构筑封锁线的毛竹外,还有一个大的动作是提出强行整编伪李长江和杨仲华的部队。伪军的动向顿时成为焦点。

  日寇和汪精卫以前利用伪军到处搜集枪支,纠集乌合之众,造成了伪军成分复杂,内部山头林立,上下内外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纪律败坏,战斗力也弱。这些伪军打家劫舍祸害百姓倒还得力,但打起仗来贪生怕死。南浦命令他们分进合击,他们常常分而不进,或合而不击,看到新四军转移也不敢打枪。有时阴奉阳违,两面讨好。如有奉日寇命令去抓夫修筑公路的伪军就对老百姓说:“你家两个壮丁,白天一个去修路,留一个晚上去破路。”这样做以两不得罪。

  南浦的旅团调到苏中后被粟裕的部队前后消灭的累计有五千多人,他的旅团虽经累经补充,但已只剩三千八百多人。现在凭这三千八百多人,既要对付新四军,又要控制庞大的伪军,肯定是两者不能兼顾。为了笼络和利用伪军,南浦采用放纵腐化和分而治之的办法。结果一方面促成伪军更加无恶不作,人民反感更加强烈,反抗情绪更加增长,另一方面又形成伪军的割据,使伪伪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烈。加上日寇对伪军暴戾骄横,恣意侮辱,日伪之间矛盾日益加深。南浦左右为难,伪军不强化就不能“清乡”,一强化就会吓跑;又不能加以威胁镇压,因为他不过三千多人,而李长江和杨仲华部有三万多人。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李长江和杨仲华队伍里一些伪军对日寇侵略战争能否最后胜利逐渐产生怀疑。南浦对伪军缩编强化、裁汰老弱和不稳分子时已经给伪军带来了危机,影响了伪军的饭碗和地位。现在南浦提出强迫伪军整编,加剧了伪军的恐慌和动摇。伪军动摇后走向两面,一面是靠向新四军,这是少数部分;另一面向国民党方面的韩德勤靠,向李明扬、陈泰运、张星炳靠,这是多数部分。原因是因为伪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打着“曲线救国”旗号投降日寇的国民党军,如李长江部。李长江与李明扬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暗中给李明扬提供子弹等军需。再有大部伪军军官都是些贪利之辈,腐化堕落,想的只是升官发财,他们了解新四军,新四军虽然讲信义,但生活太苦,纪律太严,不能升官发财。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