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末皇戚_泉释一切【完结】(884)

  至于张猛为何与常人不同,尚未及冠,早早出仕,自然有着张奂的缘故。当年张奂死后,朝中有人建议,张奂虽有败绩,但一生之中为大汉立功无数,纵然早年返乡不仕,可皇帝有召,便携带病躯从征,实乃忠臣,特向皇帝提议,重赏其家属。

  这家属自然只能是张奂的后代了,刘宏对此并未阻止,并且特别下旨,恩准封了张奂后人一个童子郎的名额,当然,与此同时相对的,“凉州三明”另外两人皇甫规、段颎二人后代,也都有封赏。

  毕竟,张奂已经封赏,另外两个不封赏显然不好。前者无论在政治上是何立场,但至死都算为大汉尽忠,而后者,虽在政治上有投靠宦官的投机之举,遭受无数党人士人非议,不过也算是至死为大汉奋斗,因此刘宏还是力排众议,给了另外两人子嗣,一个童子郎的身份。

  这份赏赐,看似简单,但其实极重,毕竟,童子郎可是大汉二十岁以下的预备官员。倘若有人早早得到,只需要磨砺数年,至少要比他人早几年十几年,成为大汉的六百石到千石官,当初伏泉入朝为官时,也是得了童子郎的身份,再靠着家族背景,以及自己的功绩,才能平步青云,可以说刘宏的封赏不可谓不重。

  张奂一共只有三子,长子张芝早已无心仕途,整日在家研习书法,自然不取。而次子张昶也是早已入仕,更是随张奂在征讨鲜卑中,立下一些功劳,仕途也算通顺,并且有着其父张奂的名望,想来日后继续升迁,没有太多忧虑。

  因此,对于张家人而言,这份功劳也就只有还未成年的张猛最为合适,所以这小家伙,比历史上的他,更早的入京为童子郎。上了太学之后,便因为其父,被刘宏早早指派任并州小县,任一县县尉磨砺,直到现在被伏泉向皇帝刘宏请旨,调来担任副将,个中曲折不断,只能说是两人有缘。

  至于另外皇甫规和段颎的后人分童子郎名单,说来也巧,安定皇甫家族的那人也在伏泉身边,他就是伏泉的另一个副将,皇甫坚寿。想来皇甫家族经过思索,最终却是将那童子郎的名额,交给了现在皇甫家的擎天柱皇甫嵩的儿子。

  而武威段家,却是将那童子郎名额交给了段颎之子,不过因为其子年幼,现在也就才满十二岁,刚刚上太学,伏泉也是因此最终思索,没让他成为自己副将,实在是太小了,没有一定的作战资历,带着累赘。

  虽然张猛也未及冠,但至少也有了三年多的入仕经历,也曾经参加过征讨鲜卑的国战,加上张奂的余荫,担任副将,也是够了。至于段颎儿子,显然没有这些条件,到了军中,就算他父亲是段颎,恐怕也不能服众。

  进入营帐后,张猛行礼道:“今西疆乱事未定,平西尚未入凉州,便斩大汉罪臣,此中一切,若传至朝中,引起非议,岂不授人以柄乎?所谓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朝中平西之敌,欲置将军死地,必以大不敬参奏,此倒持干戈之举,恐出师之功未成,朝廷便已槛车征平西入京矣!”

  张猛显然在政治上已经有所想法,他倒是看透了自己擅杀左昌,消息传到朝中,会令某些人惩治自己的机会。授人以柄,他还能让谁针对,除了那些一直和他不对付的党人以外,自然不会有其他人。

  这些人可不会在乎凉州的乱事有没有人能够平定,恐怕就是大汉现在只有伏泉一个人能够平定凉州乱事,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在后面弹劾伏泉,就和王允在大汉尚未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时,就迫不及待的上书朝廷,弹劾张让一样,对待政敌,如果有了可以一举打残对方的证据,他们可是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们致死,无论何种情况,即使国家可能因此灭亡。

  看到张猛成长到这样,伏泉表示很开心,不过很显然,他还是嫩了点,还是不明白能够决定这件事情的人,不是那些朝臣,而是皇帝刘宏。就和张让那涉嫌和太平道黄巾蛾贼谋逆的事情一样,如果不是刘宏当时不想动张让,恐怕张让早死了,皇帝想要留你,你就是真的谋反,他也有办法让你不死。

  伏泉闻后感慨道:“士别五年,当刮目相看!叔威能有此般见识,张公在天之灵,必欣慰之至矣!”

  的确,伏泉想来,没有任何一个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短短几年成长起来,不会高兴的,只可惜,张奂这最疼爱幼子的父亲,却是永远也无法在这个世界看到张猛的变化了。

  闻之,张猛连忙行礼感谢道:“谢平西妙赞!然……”

  “不急,叔威之言,孤已尽知,此事且听孤道来。”伏泉见张猛有话,连忙打断道:“汉羌大战百年,至今大汉无将可制,唯“凉州三明”可平,叔威可知皇甫公、张公、段公三人,何以平之?”

  “……”张奂闻后,刚想回话,不过话到中途又觉不对,对于带兵之事,他还是一知半解,不好谈及。

  见此,伏泉笑道:“无它,唯善待兵卒、爱兵如子、军法严明,治军严谨也!”

  “这……”

  “昔吴起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但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使得士族效死,方有其麾下劲旅。观‘凉州三明’平羌,与起类似,时汉军边将失于绥御,乘常守安,则加侵暴,苟竞小利,则致大害,微胜则虚张首级,军败则隐匿不言。军士劳怨,困于猾吏,进不得快战以徼功,退不得温饱以全命,饿死沟渠,暴骨中原。徒见王师之出,不闻振旅之声,酋豪泣血,惊惧生变,是以安不能久,败则经年。“凉州三明”有于此,掌兵之初,皆整治西疆边军,使得汉军军纪为之一变,方令久败汉军振奋,后以平羌,此可谓先代之良法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