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潮_剑在南疆【完结】(43)

  “这是我们政委!”麦欣介绍说。

  “哦!政委!我有重要情况向你说,我那周围村庄住进不少穿黄军装的老总。”郑德顺说。

  “那是王逢迎的人马。”郝剑说。

  “报告政委!”郝剑上了斋郎山,片刻不停地走进师部,对刘英说,“马洪深的闽二团已到龙泉梅岙下驻扎。”

  刘英并不知道龙泉梅岙下在那里,郝剑叫拿过麦欣画的、粗糙的地图,指点给刘英看:梅岙下在村后凉亭的西面,到斋郎不过两袋烟的功夫。

  刘英环顾一下大家:“情况有些危急,你们是不是又不想吃这顿饭了?”

  大家不知道该怎么答。

  除北边是民团大刀会把守外,其余道路均被堵死。现在斋郎即是孤岛,挺进师区区五六百人,正处在几倍于我的敌人包围之中。王逢迎的保安独立营五六百人,李秀的浙保一团就有一千三四的人数;马洪深的闽二团也有一千多,还有李村的自卫队,民团大刀会等等无法统计的人数。并且红军现在手中没有充足的弹药供给。要走,就只能渡龙泉河到松阳遂昌去。但那里没有挺进师立足的基础。即使从北面民团大刀会那里打开缺口,钻到北面,陈式正手里也还有各地召集的两个团的兵力虎视耽耽地等着!挺进师离了斋郎之险,就再没有和强敌一番较量的优势,只有疲于奔命。

  要打呢?要打也难打。红军人数少。一个保安团无论从那方面都强于挺进师两三倍。更何况几路劲敌联手。此外还有令人头痛的大刀会作帮衬。红军则刚在上村遭挫,人心凄惶,弹药更是不足,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师长粟裕又病倒了。

  屋子里烟雾缭绕,气氛沉闷,大伙儿都没说话坐在那里。只有刘英一个人背着手,在众人面前踱过来踱过去,纸筒的烟卷烧到手指也没注意。过一会,大概被灼痛刺醒,忙把烟头丢地上踩灭。

  “政委!这顿饭我们就要在这里吃!”粟裕突然出现在门口,站在那里说。他穿着小号的棉大衣,没受伤的左手里拿着望远镜,几乎站不住人,身后警卫员用力搀扶住他。

  “师长!”人们叫着,都站了起来。

  “郝剑!麦欣!陪我去看看地形。”虚弱的粟裕无力地说。

  刘英上前搀扶着他:“不要急。师长啊!你先安心歇会,我来安排一下吧。”

  “我还行!”粟裕打断刘英的话,努力笑笑,转身朝门外面走去。

  郝剑急忙跟上前搀扶,还有麦欣。

  “去!我们也去!”刘英把大手一挥,紧跟着出了门。

  夜雨不停。

  粟裕连夜带病察看斋郎村的地形。边察看边和刘英紧张地交换意见。郝剑给粟裕打着雨伞。一帮人陪着粟裕村前村后地看。天黑路滑,视线不清,风雨又大,粟裕头痛欲裂,几乎跌倒,叫人实在不忍再见他那种难以承受的惨状。刘英叫郝剑强行把粟裕背了回去。

  粟裕头痛病源于他的参加革命后的多次负伤。这不象是在污泥关战斗中那样,仅是右臂中弹而已,而几乎就是去鬼门关走了几遭回来。

  之前一直认为粟裕的头痛病是因为那次南昌起义后撤退途中子弹穿脑而过造成的。其实不然。1930年3月,***、朱德指挥红军围歼国民党独立第十五旅。刚刚担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政委的粟裕,想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可事与愿违,几次冲锋都未奏效。就如同谭家桥战斗中寻淮洲那样,粟裕急了,猛然甩掉帽子,夺过旁边战士一挺机枪就往前冲,高呼:“不怕死的,跟我冲啊!”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粟裕只觉得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昏迷不醒的粟裕抬到后方医院,因当时红军医院条件简陋,无法进行大手术检查,只好用纱布将头部紧紧缠住了事,并没有发现炮弹碎片深深地嵌进了他的颅骨。

  1984年2月15日,粟裕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负责火化的老师傅见是粟裕大将的遗体,内心充满敬仰。在捡扫骨灰时老师傅和粟裕大将的长子粟戎生特别认真仔细。他们忽然从头颅骨灰中发现一粒约有黄豆大小和两粒绿豆大小乌黑色的小东西,用镊子夹起一看,是三粒残碎的金属粒。粟戎生特别吃惊,难道父亲生前的头痛病就是这三粒炮弹碎屑引起得吗?他立刻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悲痛之中的母亲楚青。楚青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这些炮弹碎粒,翻来覆去看个不停,她似乎找到丈夫粟裕多年头痛的真正原因了。

  第二天大雨初歇,粟裕挣扎着起床,和刘英、郝剑等各纵队干部,麦欣,还有刚跑上斋郎山的郑德顺等继续熟悉斋郎的地形。

  粟裕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是打还是走。

  在经过对斋郎的大体的了解后,粟裕的心里渐渐产生了要在此和强敌较量一番的想法。他和刘英交换意见,刘英对粟裕表现出了莫大的信任和支持。

  “你说能打,那就打!”刘英斩钉截铁地说。

  尽管后来两人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有了不同看法,但最初的时候,两人还是很默契融洽的。这得益于在先遣队的时候粟裕对军事状况和结局准确的把握和预测。一个寻淮洲,一个粟裕,凡是按照他们实行的军事措施无不是对先遣队有力的,或者是胜算的。只是因为当时的中央代表曾洪易、军团政委乐少华滥用职权,不懂装懂,打击和排斥正确的意见,进行瞎指挥,致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机尽失,一错再错,最终导致怀玉山兵败。粟裕和刘英都是在那一种不和谐的氛围里过来,都深深懂得团结默契的重要性,都不想重蹈先遣队的覆辙。红军当时的领导体制设定了政委最后决定权的制度,这就实际上把并不擅长军事的外行人放在了领导内行人这样有悖常理的境地。对于战争来说,这是致命伤。刘英既然相信粟裕的军事才能,相信他能够胜利,那么,除了对他表示最大的支持外,就是告诫自己谨慎发表言行,不要给对方有任何心理压力。而粟裕,也在期望能得到拥有最后决定权的政委的支持。这样,他对付强敌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