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流探花帅承瀛_詹玮【完结】(91)

  然而,他俩到了晚年却不同了。

  原因是,在他家附近,有人开起了一个大字号的毡铺,名叫“宝隆盛”。“宝隆盛”,规模大,人员多,设备齐,所生产的毡制品样式也新,买的人日渐地多起来。这样一来,一下子将老夫妻俩开的毡铺给顶黄了。老人看了,只好暗暗叫苦。

  这日,待帅承瀛与李玉山从城东悠雅河边游玩归来,路过这里,忽见两个老人在路边叹息。

  帅承瀛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但是家境并不富裕,一是小时过着窘困的日子,因此很同情穷苦人。

  待他见过两位老人后,便问道:

  “为何如此?”

  老头道:

  “别说了,没有生路了。”

  帅承瀛看了,知道他们是擀毡活的,便说道:

  “为何不操持旧业?”

  “操旧业,谈何容易。”

  “为啥?”

  “为啥?你看看。”

  说着,老头用手指指旁边的“宝隆盛”毡铺。

  帅承瀛看了,心里明白了。于是,说道:

  “这也不定,你不好也将货搞得好好的,以优胜他,出产名品。到那时,不会没有人不买你的东西。即便你二人年迈,干不了那么多活计,要是有了收入,也可以雇佣几个工匠,那样岂不更好。眼前最要紧的,是将毡活搞出特色来。”

  老头听了,又是一声叹息,说道:

  “即便是有特色,恐怕也无人前来买啊。”

  帅承瀛一听,觉得也有些道理。因为那个“宝隆盛”出产的毡帽头、毡鞋多,早把他们的这个小毡铺给盖住了,岂能出了大名。现在,应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想到这儿,他与李玉山核计一下,便想要为二位老人的毡活扬一扬名。再说,这毡铺连个名都没有,那哪行!

  于是,帅承瀛要来了纸笔墨砚,为这家毡铺写了一副对联:

  铺庐祖传,生意兴隆如同春日;

  手艺高古,财源茂盛犹似长江。

  横批三字:“一间楼”。

  老头也颇识些字。他看了对联后,很是满意,可是对于这“一间楼”三字并不十分了解。

  帅承瀛看了,知道他的心思,便解释道:

  “你老现在居住和作业的这小屋,仅仅是一间,这不是‘一间楼’吗!”

  老人听了,道:

  “即便是一间,也是房,而不是楼啊。”

  帅承瀛笑道:

  “你现在是房,将来就是楼,就看你的发展了。”

  “能发展起来吗?”老人有些将信将疑。

  帅承瀛道:

  “我们这不是在帮你吗!”

  老人听了,说道:

  “可也是帮,只帮了一副对联,这??”

  帅承瀛知道老人有些不信任,也没有多说,只说道:

  “好,待我再帮你一副对联。”

  说着,便在这副对联的旁边,又各加了一行小字,写道:

  寻阳士农工商,广用此鞋此帽;

  鄂东父老兄弟,请到本店本家。

  老人看了,见字写得周正好看,苍劲有力,倒也满心欢喜。但是,脸上却现出一丝悲凉意味。心里话,这只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对于我等开毡铺的还能有多大借助!

  帅承瀛心里明白,也没有多说,只在那副对联的底下,落款“帅承瀛”三字。

  老人一眼看见这三个字,顿时满脸生辉,乐得胡子抖起来。

  老人能不高兴吗!他知道帅承瀛是寻阳的才子,又是著名书家,为“寻阳第一书家”,又是新科进士,更是与乾隆同下考场,名曰传胪,实际是个状元,那个“老主同场”的故事早已传开了,他岂能不知!只是差着没有见上一面,没想今日在这里相遇了。不用说,就凭帅承瀛这名气,其生意也会压倒寻阳州城的。这时,只把老人高兴得不知说啥好了。

  等到老人高兴之余,帅承瀛和李玉山二人又从老人手中各买了帽头、毡鞋,然后在寻阳城街市上走了起来。

  人们看了,议论也就传开了。

  有的说:“你看人家帅翰林都戴此毡帽头。”

  有的说:“你看人家李举人也跟着穿此鞋。”

  更有的还说:“人家还为这家毡铺题写了对联,取名为‘一间楼’。”

  舆论一传开,寻阳城的人几乎都用“一间楼”的毡帽头和毡鞋。“宝隆盛”掌柜的一看这种情形,觉得“一间楼”小看不得。于是,他主动地提出让“宝隆盛”与“一间楼”合并,并且不再使用“宝隆盛”的名字,合并后仍用“一间楼”的字号。同时,还以两个老人的名义生产。两个老人被请进毡铺里专门作技术指导,边传手艺,教授徒弟。于是,“一间楼”便名满寻阳,誉满鄂东了。

  据说,“一间楼”毡铺兴隆了一百余年,直到清末,人们还争相戴这种帽头,穿这种毡鞋,成为鄂东传统名品。

  “一间楼”毡铺的对过,那个南药铺“广芝馆”的掌柜的姓王,是个老呔儿,大家都叫他王老呔儿。

  这个王老呔儿,平时又吝啬又扣,瞧不起穷人,人们都说“没钱休想到得广芝馆”。这样,就更不要说其济危救难的事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