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清宫的禁忌_诗梵【完结】(153)

  最可笑的,是中国人自己,上千年汉唐衣冠丧失殆尽,穿个旗人的马褂,却叫“唐装”。至于“旗装”,可以望文生义,也就是旗人妇女的袍服,虽然今天的“旗装”和清代旗人女子的旗装比较起来略有变化,但仍然保持其基本特点:立领、紧身、衣袖窄小,用衣扣。真正见到汉人发明、创造的宽衣大袖是却称为“和服”,而和汉人的传统服装没有血缘联系的马褂、旗装,反登堂入室,鸠占鹊巢,成为中国的“国服”,甚至也获得了洋人的鼓噪、吹捧。面对这种历史的捉弄,实在令人苦涩不堪!又痛心无比!

  结语:

  历史,是不能泯灭的记忆,华夏衣冠的消失只是暂时的,她的复兴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政治和权力都是暂时的,而美是永恒的!文化是永远的!

  1850年以前俄国东正教驻北京布道团的内部整顿及其经济情报收集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作者:文禾

  1850年以前俄国东正教驻北京布道团的内部整顿及其经济情报收集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

  陈开科

  俄罗斯北京布道团在俄中经济贸易中的角色,主要是秉承沙俄政府的意图,收集中国的各种经济贸易情报。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们认为,布道团之所以积极干预俄中贸易,与沙俄政府对其职能的规定和训诫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布道团成员,特别是布道团首脑,自从进行内部整顿之后,就开始以情报收集为手段,实际干预俄中贸易。

  俄国对中国的初期关系,主要表现为通使通商关系。而且,通使关系,除了土地要求,边界问题外,主要目的之一仍然是为了解决两国的通商关系。1654年,沙俄向中国派去第一个使团——巴伊科夫使团。在给其训令中,就说:“要秘密探明:博格德汉对俄国朝廷的态度,他是否打算派遣使者和商人随带货物前往俄国?···他们有哪些贵重首饰及宝石?是当地的手工艺品,还是外来货?是从何处和如何运去的?俄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贸易能否持久?向进口货物征收多少税?粮食,辛香佐料及蔬菜的收成怎样?最后,还要探明由俄国边界到中国边界走哪条路最近?”[1]。这里所讲,主要牵涉中国政府对和俄国贸易的兴趣以及政策,中国可以用来贸易的物产,以及商路的情况等问题。在以后的年代里,这些问题一直是俄国人努力关注的。如果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个商业贸易的情报问题。由使团,或商队,再到布道团,关注俄中贸易的各项情报始终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此后,每届使团和商队,沙俄政府都要给予这样的训令。而这些训令之中,搜集中国的贸易情报始终是其主要内容。

  1675年,俄国派遣斯帕法里出使中国。沙俄政府在给他的训令中就说:“9).极力劝说中国商人携带货物到俄国去···12).请求允许两国商人自由往来于双方国境”[2];1693年,著名的伊·伊杰斯使团出使中国,在给他们的“五条”训令中,第五条就是有关收集商务情报的。俄国政府要求伊杰斯一定要争取“游览国内市场,要注意各种货物的买卖和纳税情况,以及何种商品自何处运往何处等等”[3]。由于这些使团不负所望,收集了大量各种政治,经济贸易的信息,使俄国人开始初步了解了中国。于是,从1698年开始,俄国西伯利亚衙门就开始陆续派商人前往中国贸易[4]。

  1719年,俄国组建伊兹马伊诺夫使团。临行前,外务委员会给他下达了十三条训令。其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条是有关商务的。而第十一条则明确要求“···所有这些情报均应做好秘密纪录。特别应注意地是:从中国最好购进什么货物运回俄国于国库有利?能否从中国运出大量金银宝石和生丝?通过什么最好的办法才能与中国人建立贸易关系?哪些俄国货物在中国比较畅销?”[5]。

  1725年,外务委员会给萨·弗拉季斯拉维奇使团的发布三条密令,其中第一条里说“他—弗拉季斯拉维奇,应察看中国城市及其地理位置,探知···中国各地的物产情况,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距离,以及小城镇、湖泊、乡村、草原及森林的情况”[6]。可是,从后来弗拉季斯拉维奇所提供的报告看,密令的目的没有达到。在报告中,它仅仅描写了西伯利亚的地理环境及其它基本情况[7]。实际上,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俄中交往关系尚浅,俄国使团人员不可能在北京呆很久,何况不能自由前往其他地方。加上当时俄国人对汉语不太熟悉,所以,要弄清这许多经济贸易情报是不可能的。有资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虽然不知道俄国商队负有什么特别使命,但总的来说对这些人还是比较谨慎的。比如1744年列勃拉托夫斯基商队(沙俄国家第五次商队)到达北京后,据后来列勃拉托夫斯基提供的报告:“商队在北京的整个期间,中国人对俄馆实行了严密封锁。俄馆墙外四周都栽上了荆棘,好像那里是几座监狱,里面关着犯了重案而戴上脚镣手铐的囚犯似的。这是在别处任何地方都见不到的。在俄馆附近有一千多名士兵,每天旁晚日落时监护官就从外面把俄馆大门锁上,整夜他们都把大门的钥匙揣在身上,早晨日出时才打开大门上的锁。每当俄国人外出时,不管是谁,后面总有一个中国士兵跟着” [8]。其实,满清政府之所以这样严格对待商队,倒不是意识到了情报的重要而注意保密(有识之士真正意识到这点,已经是一个世纪以后了[9]),主要还是怕这些俄罗斯人上街扰民滋事。尤其当时边境叛逃、纠纷事件不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