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_红色猎隼【完结】(346)

  多年以来,科学界早已知道某些元素如铪的内核存在一种高能状态,在它向低能状态过渡的漫长衰变期内,原子核可以持续辐射出高能伽马射线,然而,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铪178m2”自发进行的伽马射线辐射太耗时、低效。正在这一背景下,1999年,位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得州大学专家卡尔.柯林斯宣布,他率领的研究团队利用低能X光引爆“178m2”,成功地人工激发了60倍的射线辐射,从理论上说,激发的辐射能量还可大规模提高。这看似为伽玛射线弹的运用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但实际上卡尔等人采用的办法其实并不稀奇:他们用一束低能的X射线照射、来撞击“铪178m2”的原子核,使游离于内核附近的电子吸收外来光子能量而被激活。结果,“铪178m2”原子核内电子与构成内核质量主体的质子、中子的总能量平衡被打破,使“铪178m2”的原子核射出高强度的伽马射线能量辐射。

  包括世界各国核武器实验室的专家在内的众多科学家均对卡尔的理论表示怀疑。反对的理由无非分两种: 一是怀疑“伽马弹”的原理,认为理论和实验数据都不足以证明其可行性;认为卡尔.柯林斯的实现不过是在实现室里偶然发生的小规律事件,美国核武器实验室的科学家,用阿贡实验室的同步加速器认真地 重复了这个实验。他们发现,即便所提供的X射线强度比医用X射线机大5个量 级,触发铪 -178m2衰变的概率也比柯林斯等宣布的结果低 5~ 6个量级。

  除了原理和实验中的争论之外,各国科学家对“伽马射线弹”是否能成为实用的武器也存在不同看法。现阶段获得核同质异能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重离子 (如质子)碰撞来产生。生产足够量 (如几十克)的铪 -178m2会非常困难、成本要很高。虽然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SRS科技”公司已获订单,要求他们从核废料中分离、再生“铪178m2”,但是生产规模却限定在0.0001克以内。

  即使有足够的铪 -178m2能被生产出来,但是要在实战中用X射线触发衰变, 令其发挥武器的作用实际上仍然还有许多关键问题要解决。在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所内,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致力于“核同质异能素”的中国科学家们。

  “伽马射线弹”能否在瞬时爆炸。是“核同质异能素”武器化的第一难题。铪 -178m2不但要能放出能量而且要瞬时释放, 才能实现爆炸。而用X射线很 难 将处于激发态的铪 -178m2同时退激 、释放能量,更何况铪 -178m2衰变到基态 前先要衰变到铪 -178m的状态, 而铪 -178m态 的半衰期只有短短的4秒种, 因 此必须有一个及近完美的爆炸装置,否则很难实现瞬时爆炸 。

  “伽马射线弹”的内部能量平衡是各国核机能研究所遇到的第二大问题。在柯林斯教授最初的实验结果中就已经表明,打入约600个X射线光子,可以触发一次铪 -178m2的受激发射。 以X射线平均能量 30千电子 伏特计算, 输入能量为 18兆电子伏特,而输出能量仅为 2.5兆电子伏特,能量是亏损的。用这样的原理制造武器,其可行性显然有问题。

  对于“核同质异能素”的研制工作,中国的各大核研究机构仍处于理论和实验阶段。但是通过实验中国的科学家们也注意到了将其武器化的种种问题。中国的核物理学家们认为铪 -178m或其他类似的同质异能态核素受X射线触发衰变 的现象,是核物理基础理论中的有趣问题,值得作为基础研究来进行; 但目前将它与高新技术武器联系起来则过于盲目。

  中国由于基本原理和武器化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铪 -178m2弹的前景是黯淡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原理成立也不应将其军事化,而且研究 这种武器显然不利于军备控制,甚至会引发新的军备竞赛。根据中国科学家的猜测,美国虽然在该领域虽然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要将其伽玛射线弹真正投入实战仍需要漫长的时间。美国军方最快也将在2008之前进行第一阶段的武器试验,最晚在2012年左右才能完成实战需要。

  但是显然这一预测大大低于美国军方的研制速度,B2A型隐身战略轰炸机在新加拉加投放的“伽马射线弹”显然已经达到了实战的水准。根据一般武器的研发过程,在此前美国军方应该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计算机模拟实验,而如此精密的杀伤半径更应该已经进行了多次生物实验。

  按照这个水准进行推断的话,在“核同质异能素”的研究领域,中国的核物理学至少落后美国10—15年的时间而并非原先所乐观的估计4—5年左右的时间。面对着从河南某空军基地传回的刚刚巴厘岛召回的中国空降兵身上采集的一组组数据,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的中国科学家们此刻内心仿佛宛如刀割一般。

  “不是有情报显示美国国防部内一些技术专家也已经承认,由于核心技术难题的攻关仍未完成,要想制造实际部署可能的伽马射线弹,最快也得在十年后。”面对着一个个面色凝重的核物理学家。一位身找军服的中国人民国防军上校显然难以相信此刻所面对的现实。

  “美国国防部《军用关键技术清单》明明白白的提醒人们:从人类首次发现核聚变原理到1945年引爆第一枚原子弹,只不过用了6年时间。”一个低沉但是富有活力的声音打破了此刻房间内一片死一般的沉默。作为曾经在美国留学多年,在“核同质异能素”研究领域的冉冉升起的新星—李安博士无疑是此刻最有发言权的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