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_红色猎隼【完结】(380)

  可以说昔日纵横辽阔的安达曼群岛要塞地区,此刻已经压缩在几个狭小的中心街区之中。无论阿德瓦尼还是那些此刻在满是弹孔的墙壁之间穿梭着的印度士兵,大家心中都无比的清楚,最终的末日审判已经就在眼前,毁灭将是他们最终的结局。即便他们从一开始便全力以赴或是敷衍了事全都无法改变那早已决定了的宿命。因为那是两个渴望崛起的大国决定性的碰撞,实力不济的印度注定将付出代价。

  能够守住这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或许更能要归功于运气。当阿德瓦尼率领着由机场方向撤下来的空军地勤组成的预备队赶到这里,一个步兵分队的中国远征军已经基本肃清了这个路口附近负责坚守的印度陆军狙击手分队。但是他们当遭遇到阿德瓦尼的预备队时,突如其来的遭遇让中国远征军的步兵分队一时慌乱了起来,步兵指挥官尝试着召唤附近的中国陆军坦克来抵消阿德瓦尼手下数量上的优势,但实际上对于有经验的坦克乘员来说,用单独的坦克支援步兵班作战却也是下下之策。

  在激烈的战斗中由不了解坦克的步兵指挥员(且多数情况下是步兵班、连长)来指挥坦克部队作战无疑是危险。尤其是在步兵受到敌火压制时,当贸然呼唤坦克支援之时。对情况缺乏了解的坦克抵达战场很快就成为反坦克小组的主要目标,而且还有将迅速招来猛烈的炮兵和迫击炮火力,更加危及步兵的安全。

  当2辆中国陆军96式主战坦克驶入战区之时,阿德瓦尼亮出了他夺命的利刃—从被击毁的印度空军战斗机上拆卸下来的机炮和多管火箭发射巢,通过印度空军地勤人员的肩扛手抬好不容易的被运上了早已在连日来的炮击和空袭中打得宛如蜂窝的道路两侧的建筑内,当中国陆军的坦克和步兵再度集结起来,尝试着向前推进之际,这些被应该驰骋在蓝天上的武器在高楼之颠疯狂的宣泄着自己怨气。

  密集的火箭弹和大口径航炮的威力在巷战中无疑是巨大的,顷刻之间中国陆军的步兵分队和坦克就被淹没着漫天飞舞的曳光弹之下。而随后赶来的印度陆军部队更利用一个轻型炮营的迫击炮将战线暂时固定在了这个泾渭分明的十字路口之上。

  此刻印度陆军的数门老旧的俄制M1943式160毫米迫击炮正盲目的向对面的街区倾泻着大口径的炮弹,战斗进行到这个阶段迫击炮和反坦克火箭筒已经成为了印度陆军抵抗中国远征军攻势的最后的“重型武器”了。走过这些疲惫的炮兵,阿德瓦尼注视着这些简陋的装备。自从1904年俄国炮兵大尉戈比亚托在日俄战争旅顺争夺战中发明了迫击炮以来,这种武器便一直被各国陆军认定为巷战中的无双利器。

  迫击炮结构简单,火力凶猛,几乎不会发生任何的故障—因为没有任何精密的部件可供损坏。虽然射击精度稍差,但是其火力强度却完全足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迫击炮所使用的炮弹材质主要是铸铁而非合金钢,但这不影响他们在自我毁灭的过程中廉价的分裂出更多的弹片,只要能够饮血,无论是铁片还是钢片,实际上都是同样的致命。

  而已经熟悉的巷战的中国人此刻却显得异常的安静,在一发又一发印度陆军的迫击炮攻击之下,对面的街区里除了不时传来的爆炸声和建筑物倒塌的轰鸣之外,一切都显得如死一般的寂静,但是阿德瓦尼却清楚的知道,那是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攻势发动之前的毁灭预兆。

  在一个身上缠满绷带的传令兵的带领之下,阿德瓦尼来到了距离前线仅两条街之隔的要塞临时指挥部内,自从中国远征军在港区成功组织了第二次登陆以来,印度海军准将拉维. 萨蒂亚便不得不将自己的指挥部搬到了巷战的中心地带。走过瓦砾之上的一排排野战床位,阿德瓦尼无法回避的注视着那一双双空洞迷茫的眼睛,他在寻找着,寻找着那曾经带给自己以温暖和慰籍的那个白衣天使,此刻当死亡临近,这种温暖显得更为弥足珍贵。

  当所有现代化的指挥体系已经崩溃,这片马上就不属于印度的群岛此刻只能在军用地图上供绝望的拉维. 萨蒂亚研讨。此刻这个昔日海军少壮派代表身上整洁的海军军服已经粘满了灰尘和泥浆。在这间到处布满弹孔的房间里还依稀可以看到一张张发黄的招贴画和一张张写满美食的菜单,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这里原先的面貌—一个为印度驻军服务的饭馆。

  “我作错了什么?” 拉维. 萨蒂亚此刻抬起头来注视着自己最为信任的幕僚,日以继夜的工作已经让他的瞳孔周围布满了刺眼的血丝。“ 我进行大量的物资储备,包括日用品,弹药,药品,甚至发电机。一旦城市进入战争状态,一切交通工具以及运输线路断裂。物资运输对于交战双方而言都是坚持的动力。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后勤发保障,巷战还有什么坚持的希望。”此刻已经明显瘦弱的拉维. 萨蒂亚宛如一只被困的野兽,用自己生命最后的光芒质问着阿德瓦尼,或者说是在质问着那不公正的战争之神。

  “我在敌人进攻前对市中心的主要制高点进行毁灭。毁灭的重点集中在相对周围而言独立的高层建筑。我并不害怕毁灭城市,因为在胜负未知的情况下,她只能属于未来的胜利者。”

  “我将城市分区,划出骚扰地区和坚守地区,尽可能的留下后方,以放置伤员和物资,并且在此基础上开挖大量的地下设施。我把部队打乱建制,以班为单位,或者直接分为若干战斗小组,保证灵活机动,以适应环境。我放弃一些地方的防守,但那是为了在进攻和退却中进行伏击。夜晚,地下水沟、甚至少为人知的防火防盗设施都成为我伏兵的一部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