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西方美学史_朱光潜【完结】(135)

  歌德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当然也免不掉他的历史局限性。他有庸俗市民的一面,这一点恩格斯已说得很透辟。(34)我们在这里只提两点:一点是他毕竟是一个历史唯心论者,认为仅仅通过文艺就可造成人类的理想境界,他不够重视政治,害怕巨大的变革。在《文学的无短裤主义》里,他在指出德国政治分裂不利于民族文学形成之后,接着就坦白地说,“我们不希望有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尽管这种变革可能为德国古典性的作品作准备”。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保守的心情。另一点是他和康德、席勒等思想家一样,几乎把全部文艺理论都建立在普遍人性的信念上。他说:“只有一种真正的诗,它既不专属于普通人民,也不专属于贵族,既不专属于国王,也不专属于农民;谁若是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人,谁就会在这种诗上下工夫。”(35)在当时,他当然还不可能有阶级观点。(36)

  注:

  (1)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二五六页。

  (2)参看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1825年5月12日。据德文原文本,以下引歌德的言论,除特别注明外,均依德文全集译出。

  (3)《歌德谈话录》,1825年6月11日。

  (4)观念(Idee),原义为感觉印象。

  (5)据鲍桑葵的《美学史》中歌德章的引文。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二二——二三页。

  (7)《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根据格尔维驽斯(Gervinus)编的《歌德论文艺》译出,以下仿此。

  (8)《意大利游记》,1787年9月6日。

  (9)《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10)《歌德谈话录》,1827年4月18日。

  (11)关于这一点格尔维驽斯(W.Gervinus)在《歌德论文艺》选集的序文里有较详细的讨论。

  (12)《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13)《<希腊神庙的门楼>的发刊词》。

  (14)《文学上的无短裤主义》。“无短裤者”是法国革命中贵族给雅各党人所取的诨号,“无短裤主义”就是过激主义。

  (15)《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16)《<希腊神庙的门楼>的发刊词》。

  (17)《论对自然的单纯摹仿,特别作风和风格》。

  (18)《论狄德罗对绘画的探讨》。

  (19)两段引文均见《<希腊神庙的门楼>的发刊词》。

  (20)以上引文均见《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21)参看上引《歌德谈话录》,1827年4月18日。

  (22)《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歌德把艺术作品分成三个因素:“材料”(Stoff)就是取于自然的素材;“意蕴”(Gehalt)亦可译为“内容”,指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形式”(Form)指作品完成后的完整模样,一般把头两个因素合称“内容”。

  (23)《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24)《给玛丽亚·泡洛娜公爵夫人的信》(1817)

  (25)《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26)《艺术与手工艺》。

  (27)《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第五封信。

  (28)给雅各比(Jacobi)的信,1800年1月2日。

  (29)给泽尔托(Zerter)的信,1803年8月4日。

  (30)《歌德谈话录》,1827年1月31日。

  (31)《文学上的无短裤主义》。

  (32)评他的《塔索》法文改编本(1827)。

  (33)评英国刊物《爱丁堡评论》。

  (3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二二三至二五七页。

  (35)《歌德全集》,第三八卷,第五五页。据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的引文。

  (36)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已由编者选译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中译后记可弥补本章缺陷,可参看。

  第三部分 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甲 德国古典美学

  第十四章 席 勒

  席勒(Schiller,1759—1805)在德国文坛出现,约比歌德迟十年,像歌德一样,他也经历了由狂飙突进时代浪漫主义的倾向(这时期的代表作:剧本《强盗》,1781;剧本《阴谋与爱情》,1783)到古典主义(这时期的代表作,剧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8—1799;剧本《威廉·退尔》,1804)的转变。他的作品始终表现出反封建的强烈情绪和对民族独立自由的热烈愿望,但也同时暴露出他在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改良主义。

  自从一七九四年起一直到他死,他和歌德进行了亲密的合作。这两位诗人在文艺创作中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以及一般与特殊关系问题上虽有分歧,但是在合作之中他们互相影响,不仅在走古典主义道路去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总目标上相同,而且在许多文艺问题上的见解也还是一致的。这一点歌德在谈话中曾经明白指出过。(1)

  席勒和歌德有一点显著的不同:歌德颇厌恶抽象的系统的哲学思考,他的思想始终是从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出发;席勒却性好沉思,他的思想大半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始终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哲学有时妨碍他的诗,诗也有时妨碍他的哲学。他的朋友韩波尔特(Humboldt)有一次向他说,“没有人能说你究竟是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诗人,还是一个做诗的哲学家”。在给歌德的一封信里,席勒自己就意识到这种矛盾。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